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民间交流 >> 正文
日本遗孤来华感念中国父母养育恩 九十岁老人李淑兰遗憾未见到女儿



原标题:“我的姑娘没回来”


“咱们是中国人嘛”


哈尔滨方正县“中国养父母公墓”,是中日民间交流的一座“地标”。 1995年,由日本遗孤远藤勇出资兴建。远藤勇还亲笔写下“永世不忘养育之恩”几个字。


7月13日,感恩团来到“中国养父母公墓”,日本遗孤为中国养父母献上一捧捧鲜花。


虽然自己的养父母并未葬在该处,但一名73岁的遗孤仍按中国祭拜方式,跪地、三叩首。起身时眼泪倏地流下,她喃喃道“你们就是我的亲妈妈”。


为了这次访华,遗孤每人自费14万日元,这相当于他们在日本一个月的生活费。


有研究分析,日本遗孤归国时多已四五十岁,语言不通,文化及生活习惯不同,令他们在融入日本社会过程中受到种种歧视。据统计,65%的返国日本遗孤只能靠救济金生活。


回日本前,中村惠子及丈夫均已退休,两人每月退休金加起来有七八千元,在延吉算得上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但去到日本后,两人语言不通,只能靠政府微薄的补助金维持最低生活。去超市买菜,中村惠子都会挑选最不新鲜的廉价菜。所幸,他们这个群体能享受住房、医疗全免费的政策。


她同家人现居住在埼玉县入间市,与周围日本邻居关系很好,但进一步交流不太可能。一双儿女均在日本成家,他们会主动给钱,但中村惠子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对于这种与日本社会迥异的尽孝方式,中村惠子脱口而出“咱们是中国人嘛”,说完她自己先笑起来。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已经深深印在她的思维中。


池田澄江介绍,在日本政府2007年底通过《支援中国残留日本人法律修正案》以前,遗孤生活困苦。即便如此,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日本遗孤筹集捐款1800万日元。


中村惠子去年腰椎骨折,为了排练舞蹈《中国妈妈》,她打着钢板上场。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没有舞蹈基础的老人,其中还有几个是癌症患者,他们将高抬腿、大弯腰等动作做得尽量到位。


令中村惠子欣慰的是,这个舞蹈据称会在8月26日日本厚生省主办的纪念二战结束70周年活动中演出,起码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70年前的那段历史。


她遗憾地发现,日本国内正在试图删改这段记忆。“到什么时候,侵略就是侵略,事实摆在那里,不承认不行。”中村惠子希望舞蹈可以还孤儿一个原来的面貌,还日本一个真实的面貌。


她有一个心愿,“在有生之年要做日中友好的桥梁,能做多少做多少,到死了为止。”


日本国内对残留孤儿及中国养父母这个特殊群体了解甚少,胡晓惠有深切感触。一个日本教师团体去参观731遗址纪念馆,在看到中国养父母与日本遗孤的展览部分后,很多教授感到震惊。一名教授对胡晓惠说,像他们这些四五十岁的国民对这段历史都鲜有耳闻,自不必说现在的年轻人。


近两年,还有日本友人邀请日孤养父母联谊会到日本做展览,希望让更多国民了解这段历史。但限于经费问题,这个提议尚未能成行。


李淑兰老人也想过去日本走一趟,她盼着能在有生之年,再见一眼她的女儿田丽华。


本版文/本报记者 孙静 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上一页  [1] [2] [3] [4] [5] [6]  尾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日合拍片《又见奈良》聚焦日本遗孤
疫情下闽日友城交流不断续佳话
娄勤俭圆满结束对日本的访问
奈良唐招提寺——中日文明交流史上的浓墨重彩
绿川英子:“要做中日两国人民的女儿”
印刷发行人民日报38年 秋冈家荣为中日友谊架起一座金桥
国家日历:鉴真大师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
日政府拟培养会说汉语志愿者 照顾返日在华遗孤
日本二战遗孤在北京与中方代表会面 称不忘中国父母恩情
日本遗孤代表回中国祭拜养父母 平均年龄78岁
日本遗孤代表团访华 “有生之年为中日友好尽心尽力”
日本二战遗孤哈尔滨祭拜中国养父母 献上千纸鹤
日本遗孤代表团赴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祭奠
日本遗孤代表赴“中国养父母公墓”祭扫
日本遗孤代表团探望中国养母:妈,我们回家了
日本遗孤代表团在哈尔滨探望中国养母
日本遗孤代表团在哈尔滨举办感恩中国养父母演出
日本最大规模遗孤代表团赴中国感恩中国养父母
1980年,她陪熊猫首次出访日本  
感恩中国养父母 珍视和平反战争——记日本侵华战争遗孤
54名日本遗孤在哈尔滨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图)
我国对外友好城市达2209对 日本美国韩国居前三
日本举办战争遗孤图片展 介绍中国养父母恩情
那些被中国父母收养的日本遗孤
日本遗孤与他们的中国父母(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