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民间交流 >> 正文
日本遗孤来华感念中国父母养育恩 九十岁老人李淑兰遗憾未见到女儿



原标题:“我的姑娘没回来”



一位仍然留在中国生活的日本遗孤,向记者展示当年她的日本母亲给她留下的书信


“那小模样,我不收养(她)就可能死了”


在位于哈尔滨长春街198号的简易楼房里,90岁的李淑兰老人翻出养女曾从日本寄回的一叠照片。自1996年最后一次见面,照片成为她思念女儿的唯一出口。后来,女儿失去音信,她听说得了抑郁症。


李淑兰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养女的场景。刚从难民所出来,5岁的孩子骨瘦如柴,耷拉着脑袋,胳膊几乎同大人拇指一般细,身上还爬着虱子。


她的日本母亲比划了半天,大意是有4个孩子,已无力带这个最虚弱的女儿回国,希望李淑兰能暂时收留她。那是1945年8月,日本已宣布战败,关东军仓皇撤退,日本开拓团团民被日本统治集团及关东军所抛弃,只能四处逃亡。


“她可能觉得孩子跟着我们不会挨饿。”李淑兰同丈夫当时在长春街133号开粥铺、卖包子。夫妇结婚4年,未生育。


“国家之间的事情咱也想不了那么多,当时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李淑兰夫妇遵从质朴的人道主义观念,收留了小女孩,并给日本妇女200元(伪满洲国货币),作为回国路费。而当时卖一个包子,仅赚几分钱。


被问到为何收养侵略者的孩子时,李淑兰老人说,就是见孩子可怜,只想着把她救活。“虽然日本侵略过我们,但他战败了,咱不能欺负他们(平民)。”


李淑兰很少跟人提及,她本人就同大女儿命运相似。一岁时被寡母送人,养父母待她一直视如己出。甚至最困难的时候,养父宁愿亲生儿子寄养在弟弟家,也要把养女拉扯长大,直至出嫁。


李淑兰夫妇把池边顺子领回家,取名田丽华。靠着喂米粥,搭配牛奶、饼干,孩子的身体慢慢有了起色。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日合拍片《又见奈良》聚焦日本遗孤
疫情下闽日友城交流不断续佳话
娄勤俭圆满结束对日本的访问
奈良唐招提寺——中日文明交流史上的浓墨重彩
绿川英子:“要做中日两国人民的女儿”
印刷发行人民日报38年 秋冈家荣为中日友谊架起一座金桥
国家日历:鉴真大师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
日政府拟培养会说汉语志愿者 照顾返日在华遗孤
日本二战遗孤在北京与中方代表会面 称不忘中国父母恩情
日本遗孤代表回中国祭拜养父母 平均年龄78岁
日本遗孤代表团访华 “有生之年为中日友好尽心尽力”
日本二战遗孤哈尔滨祭拜中国养父母 献上千纸鹤
日本遗孤代表团赴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祭奠
日本遗孤代表赴“中国养父母公墓”祭扫
日本遗孤代表团探望中国养母:妈,我们回家了
日本遗孤代表团在哈尔滨探望中国养母
日本遗孤代表团在哈尔滨举办感恩中国养父母演出
日本最大规模遗孤代表团赴中国感恩中国养父母
1980年,她陪熊猫首次出访日本  
感恩中国养父母 珍视和平反战争——记日本侵华战争遗孤
54名日本遗孤在哈尔滨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图)
我国对外友好城市达2209对 日本美国韩国居前三
日本举办战争遗孤图片展 介绍中国养父母恩情
那些被中国父母收养的日本遗孤
日本遗孤与他们的中国父母(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