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民间交流 >> 正文
日本遗孤来华感念中国父母养育恩 九十岁老人李淑兰遗憾未见到女儿



原标题:“我的姑娘没回来”



日本遗孤们想起了以前的岁月,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


哈尔滨市红十字会日孤养父母联谊会会长胡晓惠介绍,日本战败后,像田丽华这样被中国人收养的日本遗孤约有4000人,绝大部分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最多,光哈尔滨就有240多名。遗孤大多来自日本向中国侵略性移民的“开拓团”家庭。


吉林长春的李淑贤夫妇也曾收养一名日本遗孤,取名徐桂兰(日本名青山百惠)。李淑贤曾在怀有五六个月身孕时,到日侨聚集区卖鸡蛋,被日本兵狠踢肚子而流产,自此落下不孕的病根。1945年,邻居从长春火车站前的垃圾堆捡回一个流浪的日本小女孩,告诉李淑贤夫妇,如果没人收留,孩子会饿死。


在多年前的一次受访中,李淑贤曾描述当时的矛盾心情,“当我一看见日本孤儿的那小模样,我不收养(她)就可能死了,于是,以前的仇啊恨哪,都忘到脑瓜后边去了。”


胡晓惠称,当时收养日本遗孤的,绝大部分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有城市工人,也有农民。


刚来到新家时,田丽华只会说日语,李淑兰一个词一个词教她中文,从“筷子”、“桌子”等简单的日常词汇学起。


李淑兰家所居住的大院,有多家邻居都收养了日本遗孤,大女儿并未因为特殊的身份而受到歧视。她听说,有的日本遗孤在学校里会被同学喊“小日本鬼子”,但自己的女儿从未遇到过这种歧视。在她眼里,女儿很听话,邻居们都会主动照顾她。


此后,李淑兰同丈夫又生育了6个孩子。家里最困窘的时候,被芯都掏出卖掉,即使这样,他们也尽量不让女儿受委屈。


1958年,田丽华参加工作,搬到单位的单身宿舍,每月工资33元钱。老伴儿曾想让大女儿贴补一下家用,立刻遭到李淑兰拒绝。她盘算着,女儿应该经济独立,过更好的生活。


“父母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中村惠子操着流利的一口东北话,回忆养父母的恩情。1945年,吉林延吉城市贫民姜瑞芝、汪素珍夫妇,从难民所收养了两名日本遗孤,一个是3岁女童,后取名姜恩光(日本名中村惠子),另一个为七八个月大的男婴,取名姜恩庆。


为了养活两个孩子,养父母要做多份工。中村惠子记得,养父当时年纪大了,仍拉着板车走街串巷给人家送煤,后来还缝草袋子、打更、看守陵园。养母则织毛衣贴补家用。在东北,冬天的夜晚极为寒冷,姜恩光醒来看到养母还披着被子,一针一线织毛衣。


就这样,养父母含辛茹苦,把她供到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把弟弟供到了大学。


教师出身的中村惠子,看重实事求是。她也听说过,有的遗孤确实受过苦,由于各种变故,有的孩子被养父母转送给其他人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创伤。但中村惠子强调,自己是很幸福的,因为爸爸妈妈省着吃喝,留给他们姐弟俩。而本次感恩团中,好几名遗孤都是爸妈的“小宠儿”,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


“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不能忘。”中村惠子眼里噙着泪。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日合拍片《又见奈良》聚焦日本遗孤
疫情下闽日友城交流不断续佳话
娄勤俭圆满结束对日本的访问
奈良唐招提寺——中日文明交流史上的浓墨重彩
绿川英子:“要做中日两国人民的女儿”
印刷发行人民日报38年 秋冈家荣为中日友谊架起一座金桥
国家日历:鉴真大师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
日政府拟培养会说汉语志愿者 照顾返日在华遗孤
日本二战遗孤在北京与中方代表会面 称不忘中国父母恩情
日本遗孤代表回中国祭拜养父母 平均年龄78岁
日本遗孤代表团访华 “有生之年为中日友好尽心尽力”
日本二战遗孤哈尔滨祭拜中国养父母 献上千纸鹤
日本遗孤代表团赴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祭奠
日本遗孤代表赴“中国养父母公墓”祭扫
日本遗孤代表团探望中国养母:妈,我们回家了
日本遗孤代表团在哈尔滨探望中国养母
日本遗孤代表团在哈尔滨举办感恩中国养父母演出
日本最大规模遗孤代表团赴中国感恩中国养父母
1980年,她陪熊猫首次出访日本  
感恩中国养父母 珍视和平反战争——记日本侵华战争遗孤
54名日本遗孤在哈尔滨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图)
我国对外友好城市达2209对 日本美国韩国居前三
日本举办战争遗孤图片展 介绍中国养父母恩情
那些被中国父母收养的日本遗孤
日本遗孤与他们的中国父母(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