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党威胁开除竹入党籍
没有得到特使头衔,可急坏了竹入。去吧,自己作为一个在野党的代表,作用不大,何况中日之间的民间层次的交往已经很多,中方也不会在乎他。但竹入作为政治家的眼光此刻显现出来,他认为中日建交是必然的,因而决定冒充首相特使访华,以推动这一历史进程。
竹入于是找到自己的同党正木良朋,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想法。正木也赞同冒一次险。两人开始一起杜撰“日本政府的主张”20条,如“维持日台条约、容忍日美安保条约”等等。竹入想拿着这些条款,与中国讨价还价。
但就在此时,竹入却遇到了新的阻力。公明党的支持母体创价学会强烈反对竹入的访华行动。该学会的领导人认为,公明党完全没有必要“为田中内阁充当走卒”。即便成功,功劳也是执政的自民党的,与公明党无关。如果失败,这“大帽子”自然要扣到公明党头上,何必去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他们甚至警告竹入说,如果一意孤行,可能面临被开除党籍的处分。然而,面对压力,竹入还是没有改变主意。
“特使”背负特殊使命
1972年7月25日,竹入义胜率团访问了北京。27日,竹入拜见周总理。竹入说,他在来前曾经拜会过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了解了二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上的想法,此次前来是背负“特殊的使命”。言外之意就是,我是田中的特使,访华就是进行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竹入嘴里这样说,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生怕自己的身份被中国官员戳穿。
竹入的一番“自述”果然引起了中国方面的高度重视。27日到29日,周总理与竹入进行了3次会晤,郭沫若也宴请了竹入等人。在几次会谈中,竹入拿出自己杜撰的方案,与中国进行了煞有介事的“谈判”。
在与竹入的第一次会谈中,周总理表示,中国“放弃战争赔偿要求”。听到周总理的这个表示,竹入高兴得脑袋都蒙了,因为这表明自己的中国之行胜利在望。随后,他要求中国方面确认这一表示,还进一步企图使中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不过,中国政府在这一原则问题上没有动摇。
周总理在与竹入会晤后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了会谈情况。经过讨论,会议通过了《中日联合声明(草案)》。周总理把这份草案送给毛主席看,毛主席也十分认可。在29日的会谈中,周总理向竹入宣读了《联合声明(草案)》并交给了竹入一份打印件。声明包括正文8条和默契3项,这便是史称的“竹入笔记”。3点默契主要是针对台湾问题的,正文8条中比较重要的有4条: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战争状态,自本声明发表之日起结束。
第二条:日本政府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中日复交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在此基础上,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换大使。
第六条:双方同意在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第七条: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放弃对日本国要求战争赔偿的权利。
周恩来对竹入说,如果有意见可以再商量,日台条约不都避开了嘛,既然来了,总要让你有所收获。
竹入对于自己的冒牌特使身份能“骗”来这么多“好处”,早已是感激涕零,哪敢还提什么意见,于是连忙说:“我觉得日本政府大概提不出更多的意见。我非常感谢贵国的好意和宽宏大量。”至此,竹入的中国之行“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