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其他 >> 正文
刘迪:中日携手不妨从小事做起

据悉,2018年访日中国公民已突破800万人次,他们不但购买日本商品、服务,而且还与国内同胞分享各自观感。然而,中日观光交流却呈现非对称现象,中国访日者增长远超日本访华者增长。与此现象相关,民调显示,中国人对日好感度增加显著,而日本人对华好感度却无明显变化。这一问题已历经年,值得思考。


为何日本民众的中国好感无明显增加?将散见各种意见归纳起来,大体有“日本反应滞后说”“日美同盟说”以及“价值观相异说”。第一种观点认为两国关系冰冻三尺,日本民意变化需待时日。第二种观点认为,日美同盟决定日本外交框架,因此日本无法脱离美国约束轨道亲近中国。第三种则认为中日两国核心价值观迥异,其间横亘一条鸿沟,相互靠拢较难。


以上说法各存其理,但有一共同特点即强调客观制度及心理定式的固定化,而对政治、外交当局以及双方人民的主体活动潜力评价不足。今天,全球政治面临重大变局,中日两国均进入一个不确定时代。各种制度框架及其心理定式,都将面临重估。此时此刻,同为经济大国且为亚洲近邻的中国和日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密切互动。


那么,怎样建构一种符合时代、符合两国国民利益的中日关系?回顾以往中国的对日认知形成,往往是民众自下而上的对日认知构建,具有更加稳定的效果。相反,日本人的中国观形成,日本政府和媒体的作用则不可小觑。


值得欣慰的是,中日双方均指出对方报道模式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比如,最近几年,中国媒体对“抗日神剧”的批评就十分辛辣。而日本媒体也对出版界流行的“中国崩溃论”做了反省。研讨彼此的报道范式,并做出相应调整,或许应提到议事日程。


中日交流,已经从最初国家和经贸层面扩展至平民生活层面。中国游客开始从东京、大阪走向日本各地,参访名胜、享受温泉。而日本寿司职人、美发专家、口腔医师等则纷纷西渡中国,他们高超的技艺和专注敬业,赢得中国民众好评。


改革开放后,不少日本学术著作译成中文,对当代中国学术语言乃至研究范式均有影响。而当前,中日面临许多共同紧迫问题,如社会老龄少子化等,因此中日两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彼此需要,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接近。笔者以为,中日两国可在许多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例如,可以深入探讨21世纪新能源、人工智能、5G技术等给予社会经济的影响。双方应开拓“中日共同知识”领域,甚至在此基础上,构筑“中日知识共同体”。


中日间需要感动,需要培养大量“知日派”和“知华派”。中日双方可以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进而让他们成为联结中日乃至亚洲的纽带。今天的亚洲,也许不缺高层精英,但却需要改变亚洲基层治理的热血青年。为消除贫困、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日是否可共同做一点儿“小事”?(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研究生院教授)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2020年中日青少年科技营在南京开营
深化医疗康养合作 增进人类健康福祉——来自中日新时代健康论坛上的代表声音
中日两国7家文博机构在蓉展出294件(套)丝绸之路精品文物
继承友好传统、开创中日地方交流新局面
2020年中日青少年科技营在南京开营
第十四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线上线下举行
第四届日本新片展在上海开幕 8部新片促进中日交流
第四届日本新片展在上海开幕 8部新片促进中日交流
中国前驻日大使程永华:中日应加强合作 共同维护亚洲共同利益和安全
中日有责任助力重建疫后国际秩序
王毅在“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中日“快捷通道”将于11月30日正式启动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举办研讨会 专家积极看待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2020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七成以上中国受访者认同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中日创新创业合作论坛在京举办
中日学者“云”连线 福田康夫等吁两国加强合作
日本专家:期待中日两国通过服贸会打造全新商业合作平台
中日民间团体携手抵制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
中日学者研讨疫情下新兴企业发展
中国驻大阪总领馆向日本兵库县转交捐赠物资
中日医学专家云端共享抗疫经验 马云:尊重不同寻找相同
“小大使”互访交流为中日友好注入活力
“文明对话——中日黄檗画与唐卡交流展”在东京开幕
中日产业合作论坛在东京召开
“中日青少年奥林匹克漫画交流展”开幕式在东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