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要知日,先知日本“小中华情结” 2015年08月17日 16:00:45来源:新华网 日本人在形成“小中华思想”的同时,还力图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国之外的中心和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但要想成为”上国“,就要有自己属国。日本自视为一个中心,视渤海、新罗为屏藩,把渤海、新罗派遣使节视为朝贡。日本天皇在致渤海国的国书中,采用宗主国对藩国大酋长的“敬问”,以对待属国的口气获得“上国”的满足感。日本天皇还常常以父皇帝的口气致国书给新罗国王,用词极其苛刻。这种歧视朝鲜半岛的思想一致延续到现在,如今,仍有日本右翼学者声称朝鲜半岛文化不过是中国的“拙劣仿制品”,将韩国与中国关系走近称为再次沦为中国的属国。 正是这种“小中华情结”,使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有种不服输心理。例如,1401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跪接明朝诏书,导致日本国内群情激奋,有人甚至痛哭流涕。 到了16世纪末,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野心勃勃地准备征服明朝并进而占领印度,为此发动了侵朝战争。虽然丰臣秀吉侵朝失败,这一挑战东亚册封体制的行动没能成功,但是明朝的灭亡,使日本开始怀疑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优越地位。 进入江户时代后,日本挑战东亚册封体制的方向转向了琉球国,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割占了琉球一半国土,并强迫琉球向萨摩藩进贡。 在蒙古族和满族这样的异族统治中国的时候,和朝鲜一样,日本人就认为“中华已灭”,自己才是正统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如同朝鲜认为满清是“犬羊胡虏”,是“胡皇”一样,日本并不认同元清两朝是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尊王攘夷”意识。 特别是满清入关后,对汉族实施剃发易服,在日本人看来,中国的“衣冠上国”已风采不存,清朝人被日本人嘲笑为“豚尾奴”、“豚尾儿”、“辫发和尚”。如今,日本介绍中国的书刊、图像、海报、展板,也都往往展示拖着发辫的清朝人。而在中国国内,辫子戏、宫斗戏满天飞,也加深了日本人这一印象。可以说,满清的文化符号从过去到现在,都更容易让日本人倾向于觉得中国并不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 因此,满清统一天下后,日本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或“中华”提出质疑:蛮夷统治下的中国还是“中国”吗?江户时代,儒学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实》一书中,公然提出了夷狄统治的中国已经不是中国,日本才是“中国”的论点。山鹿更进一步把“中华”和“中国”的称号加到日本头上,而将中国贬为“外朝”。这就是“日本虽非中华,日本近于中华;中国虽曰中华,实乃鞑靼支那”的意识渊源。这种思想给日本社会留下深刻影响。 |
要知日,先知日本“小中华情结”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会客厅》专访
日本驻华大使:感谢中国!
东京塔除夕夜点亮“中国红” 中日网友看春晚迎新春
在日中国宫廷料理春节传递中国美食文华 一解华侨华人乡愁
东京塔除夕夜点亮“中国红” 中日网友看春晚迎新春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同日本地方知事视频通话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与日中友好团体负责人视频交流
18岁日本和尚来中国,从千年古城墙内找到一国宝,带走后轰动世界
北京中唯一的日本公园是一个日本人捐赠和建造的,这背后有个故事
日本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接受澎湃专访:六提“稳定的中日关系”
大熊猫“香香”推迟返中 日本网友欢呼雀跃
31名国际友人成“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向世界介绍中国
中国旅日大熊猫“良浜”在和歌山喜诞宝宝 是当地出生的第17只熊猫
2020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七成以上中国受访者认同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打造扎根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 瑞穗银行助力中日金融合作发展
日本老兵到中国旅游,在纪念馆撞见自己当年的装备,当场提出要求
日本参展商:健康医疗企业看重进博会平台
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接受《朝日新闻》专访
感动了全中国的一个日本老头
“一棋一会·烂柯——围棋促进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展”在东京开幕
大鸾翔宇:在新时代续写中外情谊
日本姑娘将中国见闻绘成漫画 愿更多日本民众了解中国
日本迎来新首相!中日关系改善不再是一句空话
日本对全世界宣布,斥资3千万物资援助中国,网友:真的感动!
日本官员带鲜花和酒赴这地祭奠:12名中国劳工长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