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民间交流 >> 正文
日本遗孤自费出回忆录:让日本人了解中国人善心



原标题:日本遗孤自费出回忆录:让日本人了解中国人善心


中岛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三个养父。第一个养父叫陈玉贵,一个朴实的东北农民,做长工为生,一直将他视若己出,疼爱有加,但在中岛8岁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中岛,改嫁第二个养父李希文。12岁那年,中岛染上重病,父亲用牛车拉着他,费劲周折寻医问药。第三个养父叫赵树森,是卖苦力的驼背码头工人,每个月给他15元生活费,供他上学。


中岛认为,这段应被铭记的历史,日本国内却鲜为人知。“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中岛说,“我写的,都是最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他们自己也很穷苦,他们收留我,没有私心,就是善良。”


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


1958年,中岛终于在16岁时搭乘最后一艘遣返船回到日本,找到了生母和姐姐。回国后,中岛拼命学习日语,高中毕业后放弃了高新职位,进入经常发不出工资的日中友好协会工作。后来转行成为一名翻译,直到退休。


中岛说,近些年来,日本媒体总是抹黑中国,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怀疑。


共同社曾报道说战争遗孤在中国受到虐待,中岛对此非常愤怒。“哪有这样的事,当时我们村里有15个日本遗孤,村里人对我们都很好。有个孤儿被同学骂了句‘小日本’,当地政府还特意发通知让学校开展教育,不要歧视日侨。”他回忆说,中国政府一直区别对待军国主义者和普通日本人,“认为我们也是军国主义受害者,在政策上予以特别关照。”


他说:“我曾在日中友协工作,知道光喊口号不行,必须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通过书里的具体形象,让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国人实在、热情、善良,他们就不会相信什么中国威胁论。”


其实,中岛的书稿几年前就已完成,但他联系了几家出版社都被回绝。今年年初,中岛咬牙花100万日元决定自费出版,这相当于他一年的退休金。中岛说,“只印了500本,再多我也负担不起。”


由于自费出版的图书没有销售渠道,中岛就找了家附近的书店。书的内容打动了店主,挨家挨户帮他推销,一下子卖出了170多本。店主说,他卖的不是书,是“感动”。


后来,此书也受到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6月10日刊登一篇题为《遗留孤儿出书献给中国恩人》的报道,说“《何有此生》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


目前第一版500本已经售罄,“第二版加印了1000本,”中岛笑着说,“多一个读者,就多一个日本人懂得中国人的善心”。


他也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信中说,“中国人太善良了,很感动”、“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此书的中文版也将于7月出版。最近有日本导演联系中岛,希望把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他还将受邀去大学演讲,以亲身经历向日本年轻人讲述中国人的恩情。


“其实,日本老百姓也很善良,善良的人也要有主见。国内出现一撮军国主义分子,大家随大流的话,整个国家都成了军国主义。”中岛说,今年正值战后70周年,“安倍现在着急推出安保法案,不反省历史和战争。我的书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故事,有一定现实意义。”


在中岛家中,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中国农村风景画。“那是黑龙江宁安县,我的故乡。”中岛指着画说:“日本是我的祖国,中国才是我的故乡”。(记者沈红辉、刘天,编辑李雪笛)


上一页  [1] [2]  尾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日合拍片《又见奈良》聚焦日本遗孤
汶川十年 日本救援队队员重返北川
日政府拟培养会说汉语志愿者 照顾返日在华遗孤
日本二战遗孤在北京与中方代表会面 称不忘中国父母恩情
日本遗孤代表回中国祭拜养父母 平均年龄78岁
日本二战遗孤出书感激中国人抚养 称中国宽容
日本老兵:我的国家曾经侵略中国 我就是见证人
日本老兵:一辈子心怀愧疚
日本遗孤:用50年报答中国人15年养育之恩
感谢中国养育之恩——采访日本二战遗孤中岛幼八有感
日本遗孤来华感念中国父母养育恩 九十岁老人李淑兰遗憾未见到女儿
日本遗孤代表团到哈尔滨进行寻亲感恩活动
日本战后遗孤赴“中国养父母公墓”祭扫
51名日本遗孤将访问中国感恩养父母 用中文练习合唱
日本遗孤出版回忆录:让日本人了解中国人善心
日本"战争孤儿"被中国农妇救活带大
日本遗孤在中国的传奇故事
日妇女探望抚养遗孤的中国老人
日本遗孤的中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