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四川地震 >> 正文
日本: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

“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这是日本防备地震灾害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日本虽然是地震多发国家,人员伤亡却是大大低于其他国家,日本国民担心地震发生,却绝不会担心学校会有“豆腐渣”。
笔者之所以取题“汶川大地震后的日本思维”,是根据媒体报道,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四天,即5月16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专门讨论加快学校危房改造的进程。会议决定,由日本中央财政安排主要资金,争取在5年内完成全国4.5万栋公立中小学校校舍的补强施工。这家日本媒体说,四川大地震造成许多教学楼倒塌,众多学生遇难,这一消息给了日本政府极大的震惊。

读到这篇报道,无法不让人对日本政府油然生敬。一个抗震防灾被世界公认做的最好的国家,在邻国发生灾难后“第一时间”,仍然是捡讨自已的“不足”,并立即召开国家最高规格的专题会议,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备无患。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套话来说,“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在日本这是“落到了实处”。

日本如此重视学校的建筑质量,并不是因为今天的日本经济发达,有的是钱可以花。日本确立学校必须成为抗震“第一避难所”的原则,始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那一场地震导致了日本不少学校的教学楼倒塌,造成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教训,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全国的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泥土结构。从那时开始,日本学校便成为了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自然也成为了地震后灾民的第一避难场所。

反观中国,哪个省哪个市的官员敢说,本地最牢固的建筑是学校?汶川大地震的事实是,我们的学校不仅不是第一避难场所,而是死亡最惨重的“第一灾难场所”。诚如《南方周末》报导,“在北川老城的废墟上,水泥是疏松的,人们可以像掰饼干一样把水泥预制板掰出任意形状。钢筋也是如此。有的水泥板中只有3根细小的钢筋,只需稍微用力就可以折断。”但另一方面,县委大楼却是“钢筋又多,水泥标号又高,砸不开。”一位解放军师级干部站在都江堰灾难现场,痛心疾首地问道:“为什么周围的楼都在,唯独那所新建学校夷为平地,四百名儿童死于非命?!”

汶川大地震是“天灾”,天灾后面有没有“人祸”?相信历史会有公正的结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在因地震而震醒了全国人民血脉相连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绝不可忘记反省、反思这场地震暴露出来的制度性弊端。尤其是在我国农村还大量存在着中小学校的危房,多少年来也没有真正得到“落在实处”的改造,这些危房也许连4级、5级的地震都承受不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实际上都面临着潜在的生命危险。我们还能让这一类悲剧重演吗?

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还远没有结束,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已把救灾演变为了“秀灾”,我们的一些媒体已经忙不迭地帮忙“评功论赏”,粉饰太平,装点无耻。倘若我们只拥有“坏事变好事”浅薄腐朽的思维,把“丧事”当作“喜事”办,抗震救灾只能演变成一场“表杨与自我表杨”的闹剧。

笔者这里无须再说什么,只引用温家宝总理在救灾现场所说的:“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已看作办。”

[1] [2] [下一页]

中日友好录入:suyang    责任编辑:suyang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中国驻日使馆举办纪念“3·11”大地震中日青年线上交流会
汶川十年 日本救援队队员重返北川
日本地震专家到纪念馆考察调研
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 日本侨团齐声慰问
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会见熊本县知事蒲岛郁夫
日本老人在大地震中保护4名中国人 5年后重聚
第八次访日研修团拜访日本大阪阿倍野防灾中心
大连女子为日本地震灾民无偿提供指压按摩 称为报恩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前往熊本地震灾区慰问
中国向日本递交巨额地震赈灾捐款:日方表态意外
在日华人驰援熊本 华媒:已成日本社会主流参与者
中国赈灾日本 中国为何要赈灾日本5200万
程永华大使访问熊本县政府 转交中国企业及地方政府地震捐款
日媒称中国向日本递交5200万日元赈灾款
日本驻华大使就日本大地震五周年在环球网感谢中国人民
在佐藤充家乡听救中国人的新故事
日本网民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捐款
省长马顺清率团赴日本进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访问
日本志愿者四川地震灾区教授急救知识
日本专家用面巾纸盒教学生防震
日本教授地震课折纸房子演示
日本孩子灾难逃生术,中国孩子应该学习
日本专家在成都授课教学生认识地震
日本防御地震的措施
凸版印刷为汶川灾区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