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中日友好图片展 >> 正文
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激情到平实

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一行1000人陆续抵达中国访问,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并得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昨日《人民日报》)这是自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以来,日方人员访华规模最大的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20年,限于复杂的局势,中日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国民不能正常往来。许多日本青年被迫驾驶小船偷渡,或绕道巴黎、莫斯科、香港,访问中国,渴望友好。有人为了访华推迟婚期,被解雇,甚至不顾警察镇压,抗议外务省不给签证,冲破层层阻挠,实现访华愿望。

  当时,两国青年互相签名赠礼物,紧紧握手拥抱,不愿意松开,最后洒泪而别。这一时期中日友好宣传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背景红旗招展,中日青年满脸朝气和笑容,手拉手,肩并肩,昂首阔步。

  显然,限于时代特点,两国青年交往充满热情和激情,搀杂了过多的政治因素,难以持久和充分理性,但是友好事业终于在艰难中开始起步,并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交往,汇成滚滚洪流。

  1984年,中方直接向日本47个都道府县、200多个日本团体发出了邀请3000名日本各界青年访华。这次规模盛大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举行了“日中不再战”的宣誓,还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国庆阅兵式。很多日本青年说,“在中国就像在家里一样”。

  由于种种原因,1986年以后,扩大这次重要活动成果的后续工作停止了,但是在两国青年中培养了一大批积极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至今仍然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两国的友好交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多年前,由于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倒行逆施,两国关系恶化,两国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互相厌恶、仇视的态度,出现了“愤青”这个专有名词和群体。虽然也有日本青年来访联欢,但一时间拥抱再难重现,仿佛对方的怀抱会融化焚烧自己,简单的握手足矣。距离和隔阂使然。

  青年,是中日友好的继承者和开创者;青年,应该是可爱的乐观派。举青春之力,谋世代友好。不用拥抱,不用流泪,不用带着革命激情的口号,平实话语也昭示着中日关系进入更加理性务实的时期。

  □王锦思(北京 学者)

[1] [2] [下一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驻日本大使夫人汪婉参赞出席《周恩来留日100周年纪念图片展》
驻日本使馆举行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展开幕式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图片展日本揭幕
六朝文化走进日本在东京举办
孙中山与华侨华人图片展开幕仪式在东京举行   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出席
日本广岛图片展在渝开幕 庆两市缔结友好30年
日本举办战争遗孤图片展 介绍中国养父母恩情
“孙中山、宋庆龄与日本”图片展在东京举行
东京举行日本战争遗孤图片展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图片展在日本东京举行
贯通独家推出——王锦思中日友好和平收藏品展!
关于王锦思先生介绍
关于王锦思中日友好和平收藏品的说明
王锦思:时代呼唤日本研究的巅峰之作
王锦思:中日关系正在淡出历史悲情
王锦思:美国华人中为什么出不了“奥巴马”
博客中国邀请王锦思和长期关注中日交往的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生加藤嘉一先生访谈
200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胡锦涛主席会见日本新首相麻生太郎
1986年日本青年访华签名锦旗
日本九旬老人远山正瑛义务帮助中国沙漠植树
2000年日本YKK公司表彰大连工商局维护知识产权的牌匾
中国造阿童木和孙悟空并肩飞翔的搪瓷盆
1979年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会长宗道臣赠给中国领导人的织锦珍品《日中永友好》
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唐诗题词复制件《冰心在玉壶》
1955年日本歌舞伎剧团访华演出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