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其他 >> 正文
这个日本人没参加过二战 为何却用后半生来中国谢罪

原标题:这个日本人没参加过二战 却用后半生来中国谢罪


二战结束后,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关于战争的争论却从未停止,尤其是日本人否认战争的无耻行径,更让人痛恨。


当然,也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这么恬不知耻,比如今天要介绍的岩田隆造,就很值得我们敬重。



实际上,岩田隆造并没有参加过那场战争,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他才刚满9岁,一直到1960年进入一家银行工作,他过的都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后来的一次长崎之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长崎,岩田隆造亲眼目睹了战争给这里的人们留下的沉重的创伤,耳闻这里的人对于战争的憎恶,岩田隆造毅然放弃了自己不错的前程,开始一门心思扑在慈善事业上。


为了彻底了段尘缘,完成救赎,岩田隆造在1981年出家,成为一名僧人。从此,他辗转美国各地,搜集与二战有关的资料,深入了解那些曾被战争迫害的无辜者的战后生活。然而,知道的越多,所背负的罪恶感就越重,赎罪之心就越强烈,因此,从1995年开始,岩田隆造走上了他的救赎之路。


这一走,就是后半生。



按照当年日军的侵略之地,岩田隆造自掏腰包,先后去往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赎罪,钱不够,就一路化缘,没有同伴,就孤身独往。凭借着这样的毅力,岩田隆造用十年时间走遍了十几个国家,为当年日军的侵略罪行深深忏悔。


可能有人会问:这里面怎么没有中国呢?


其实不是没有中国,而是岩田隆造认为,日军的侵略罪行对中国人的伤害实在太深,根本不是一次两次的忏悔能够弥补的,所以他将中国之行放在了最后,希望倾其余生都在此赎罪。


2005年8月15日,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岩田隆造正式来到中国,从北京出发,途经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每至一处,他总要跪地念经做法,为死难者默哀。尤其是到了南京的时候,已经69岁高龄的岩田隆造毅然坚持绝食三天,向大屠杀中的无辜者谢罪。



此行之后,岩田隆造又先后四次来华,在武汉、长春、重庆等等十几个城市,都曾留下他跪地谢罪的身影。特别是在2006年的长春之行中,岩田隆造对着烈士纪念碑连连叩拜将近二十次,又一刻不停地默念了长达122分钟的忏悔经。


曾经有人质疑他的行为,认为他根本没有参加过那场战争,没必要来谢罪,只是一种作秀罢了。但岩田隆造认为:“作为一名日本人,我独自来华谢罪,虽然代表不了日本政府和人民,但从心底觉着,最起码可以代表一个日本人来向中国人民谢罪。


岩田隆造的行为,在中日两国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反应却有点不同。



在中国,中国人给予了岩田隆造非常大的礼遇,经常有人帮助他,比如在他吃饭时,会有不认识的人帮他买单;在他住店时,也会有不认识的人主动给他送水果。对此,岩田隆造对记者说:“我本来是来赎罪的,却得到了中国人这么多的帮助,这让我更加愧疚。”


而在日本,却有不少日本人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甚至还有人用死亡来威胁他。但岩田隆造完全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只是少数,大多数日本人还是理解并支持他的,他说:“我相信,当每一个日本人都来支持我的时候,我的赎罪之旅就该结束了。


历史客栈作者:水木


"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广会客厅》专访
日本驻华大使:感谢中国!
东京塔除夕夜点亮“中国红” 中日网友看春晚迎新春
在日中国宫廷料理春节传递中国美食文华 一解华侨华人乡愁
东京塔除夕夜点亮“中国红” 中日网友看春晚迎新春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同日本地方知事视频通话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与日中友好团体负责人视频交流
18岁日本和尚来中国,从千年古城墙内找到一国宝,带走后轰动世界
北京中唯一的日本公园是一个日本人捐赠和建造的,这背后有个故事
日本新任驻华大使垂秀夫接受澎湃专访:六提“稳定的中日关系”
大熊猫“香香”推迟返中 日本网友欢呼雀跃
31名国际友人成“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向世界介绍中国
中国旅日大熊猫“良浜”在和歌山喜诞宝宝 是当地出生的第17只熊猫
2020中日关系舆论调查:七成以上中国受访者认同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打造扎根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 瑞穗银行助力中日金融合作发展
日本老兵到中国旅游,在纪念馆撞见自己当年的装备,当场提出要求
日本参展商:健康医疗企业看重进博会平台
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接受《朝日新闻》专访
感动了全中国的一个日本老头
“一棋一会·烂柯——围棋促进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展”在东京开幕
大鸾翔宇:在新时代续写中外情谊
日本姑娘将中国见闻绘成漫画 愿更多日本民众了解中国
日本迎来新首相!中日关系改善不再是一句空话
日本对全世界宣布,斥资3千万物资援助中国,网友:真的感动!
日本官员带鲜花和酒赴这地祭奠:12名中国劳工长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