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来到了北京周报社。我来周报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的白天与夜晚》DVD制作项目,我也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那是在2010年,就是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那一年。制作组采用某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访问并介绍不同地点的方式,包括访问上海的各种品牌旅游景点,介绍具有历史感的老建筑,品尝世界驰名的上海经典美食,体验高高耸立的上海摩天大楼,感受年轻人聚集的时尚小区,体验上海人的夜生活,走进上海世博会园区并目睹国内外游客享受世界盛会等等,相当于给观众带来穿越时空的上海一日游体验。
作为前期准备,先要完成的是剧本编写任务。剧本的编写和翻译工作已经由别的人员初步完成,我担任校对。这部作品的校对很重要,也很艰难。因为剧本涉及到上海的历史、老建筑的建筑样式和背景故事等,历史文化含量高,需要查看大量的资料,搜索相关信息,以保证翻译后用词准确,并不出错误。
不过,这项任务的最大难处就是自己要出镜。其实,我来周报之前从来没有出镜主持的经验,这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对我这种年纪大的人来讲,最大困难就是背词了。一个在平常生活中经常忘记人名地名书名等等,随时都要以“那个”来代表想不起来的人、物、事情的人来讲,一次性背大量的资料太难了!而且很多镜头基本都是在上海的繁华地点街头拍的,经常被很多行人围观,既尴尬又紧张。再说,这部作品一共有四个语种,相当于在同一个地方需要完成四个人的主持镜头,时间很紧张,这给我很大的压力。总是怕自己经常出错,耽误其他语种的拍摄时间,尤其是在傍晚快日落时压力最大,如果我出错,等别人拍摄时太阳已经落下了怎么办?
我们剧组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从外白渡桥到新十六铺码头、外滩、上海博物馆、城隍庙和豫园、上海大厦、田子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滨江大道、衡山路、新天地、南京路,最后还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园区。拍摄工作从早开始,一直到晚上,甚至直到晚上九十点左右才结束。那是七月底,正当盛夏,上海又那么闷热。每天气温很高,湿度也很大,白天打着阳伞避开灼热的夏日阳光,不断擦拭流个不停的汗水,还有的时候遭到大雷雨,记得在世博会园区我们躲在大帐篷下避雨,还等了大半天呢。对于身体特别爱出汗的我来说,在那样的环境下完成外景主持人的任务,这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不过,在这种时间安排很紧张而且个人能力和体力上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最鼓励我,最打动我的就是每一个制作组成员的敬业精神。从早到晚,拍摄任务安排得满满的,制作组成员却很淡定而充满热情地将每一项任务依次完成下去。尤其令我敬佩的是当时担任摄影师的黄秋硕和当导演的马力。他们工作时间最长,除了拍摄外景镜头以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去看景、进行协调等,拍摄完毕后还要做一些确认镜头、初级剪辑、调整次日行动安排之类的工作。反正,他们的任务比其他任何成员更大,负担更重。可是他们一直保持很积极的心态,始终保持笑容,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陈姌。她天天背着硕大的背包,认真听取我们几个外籍员工的要求,照顾我们,满足我们生活上的需要,跟我们聊天缓解我们的压力,还经常给英文版主持人Brian做翻译。她就是我们剧组的宝贝,只要她在身边,我们就很放心地投入工作中。
在那次拍摄过程中,令人难忘的事情还有很多。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我生日的那一天。那天,我们制作组选择了一家餐厅吃饭,以为是很寻常的一次晚餐。没想到的是,大家竟然给我准备了一个既大又好看,还很美味的生日蛋糕!当时因为工作压力很大,而且受够了上海闷热天气,其实我身心疲惫,但是那个生日蛋糕和大家的关怀让我特别开心,精力充沛!收到大家的祝福,在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来了。在我经历过的所有生日中,那次成为了最令人难忘的一次生日晚宴。
在《上海的白天与夜晚》的拍摄中,我们访问了很多地方。现在想起,那就是一次穿越上海的过去和现在的短程旅游经验。反复推敲解说词,背词,说词,到现场亲身感受本地气氛,还有后期剪辑和录音解说词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我能够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同时能亲身感受现代上海所释放的热量。
过去,对日本人而言,北京周报是为数不多的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如今,我来到了周报,跟周报的同事一起工作,共同报道中国的国家重大活动和时事新闻,介绍中国,讲述中国百姓故事。这让我对中国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作为周报团队的成员之一,今后还将通过各种方式给日本读者介绍中国的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