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林寺供奉的隐元神像(右一)。
隐元东渡成了日本国师
隐元(1592年-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东林村人,家门有道直通印林禅寺。父亲在他六岁时,外出湖南、湖北一带谋生,一去不归。9岁时,他就读乡里的中峰社学,翌年冬即辍学,随兄长耕樵维生,其间常到印林禅寺听僧讲法。28岁时,母亲去世,家中请黄檗山万福寺僧人来料理后事,他到印林禅寺拜会了黄檗山来的和尚鉴源兴寿。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他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崇祯八年(1635年),隐元成为佛教临济宗正式传法者,两年后,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四出募化,扩建寺院,使万福寺成为中国东南名刹。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福寺僧众达数千人,出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僧,隐元因此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
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邀率30多位知名僧俗,东渡日本长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日本皇室赐给隐元京都宇治醍醐山麓一万坪地,以创建新寺。新寺规制悉照中国旧例,取名“黄檗山万福寺”,隐元成为日本黄檗宗开山鼻祖。隐元开过三回“三坛戒会”,为两千多人受戒。永历二十七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日本天皇赐隐元“大光普照国师”尊号,不久隐元圆寂。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日本黄檗派寺院已发展到1010个,至今日本崇奉“黄檗宗”的僧俗有数百万人之多。
隐元东渡,直接传播了明清文化,在思想、文学、语言、绘画、书法、篆刻、建筑、雕塑、印刷、音乐、医学、饮食等方面,都对日本近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