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4日刊文说,日本媒体不久前评选2009年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从所选出的代表性事件看,中日关系确实在各个不同侧面取得重要发展,对提升民众好感度发挥促进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全面看待与评价对方,尊重对方健康的民族感情,应该是提升两国民众好感度的题中应有之义。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媒体不久前评选出2009年中日关系十大新闻,依次为:日本政权更迭后,两国首脑频繁会面;日本对华出口超过对美,经济依存度上升 ;日本天皇破例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日本要求中国取消实施信息产品认证制度;日本向中国游客开放个人旅游签证;日中防长互访,两国在索马里海盗问题上合作;日本企业“西松建设”与中国二战劳工达成和解;两国民众认为中日关系改善,但好感度依旧不高;《非诚勿扰》热映带动中国北海道热;热比娅两次访问日本,中国提出抗议。 应该说,评选出来的事件是有代表性的,反映了中日关系在2009年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其中“好感度”问题,更发人深思。 首先,应该承认,两国关系能否改善,与两国民众好感度是否提升有直接关系。从去年所评选出的代表性事件看,中日关系确实在各个不同的侧面取得了重要发展。这些积极面,对提升两国民众的好感度发挥了促进作用。 例如,由于民间交流更加广泛、深入,双方国民的相互了解明显进步。参加第三批中国高中生访日交流后的中国师生表示:“短暂的交流访问,我们只能是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入全面,但所见所闻给团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的日本确实不一般,与我们来之前的想法相差很大。在日本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部分日本人都真诚地希望与中国友好相处,共同进步”。 另据日本内阁府去年12月12日公布的“外交舆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日关系“良好”的日本人比去年增加了14.8个百分点,达到38.5%,“对中国有好感”的日本人同为38.5%,比去年增加了6.7个百分点。 事实表明,两国国民印象的好坏,离不开两国关系的好坏。可以说,两国国民的好感,是两国良好关系的基础;而两国良好的关系,能促进两国国民的好感。因此,要增加两国国民的好感,为两国关系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必须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对待与处理两国关系。 同时也应看到,两国关系的改善与两国民众好感度的提升,并非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其中至少有两项因素,可能导致两者逆向而行:其一,随着两国国民交流的加深,在对相互长处了解增多的同时,短处也会更多暴露;其二,国家关系的改善,主要基于国家利益,而国民好感度虽与国家利益有密切关系,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各自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民族感情等。因此,注意全面地看待与评价对方,尊重对方健康的民族感情,应该是提升两国民众好感度的题中应有之义。(王少普) |
日中关系十大新闻透出民众好感度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中日学者“云”连线 福田康夫等吁两国加强合作
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接受日本驻华媒体联合采访
中日文化交流为民心互通铺路架桥
日本新天皇即位后首见的外宾,是即将离任的中国驻日大使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将离任 日本各界给予高度评价
安倍出席中国驻日大使离任招待会:期待日中迎来更多交流
王毅出席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开幕式
中日旅游高层论坛在日本新潟举行
日本外相寄语日中青年为两国友好关系作出积极贡献
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寄语日中青年为两国友好作贡献
探讨现实问题 加深相互理解——日中青年研讨会在东京举行
中国驻日大使接受NHK专访: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中国驻日使馆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共度小年
纪念梅兰芳首次访日演出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教育交流会推动中日教育合作走向深入
“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获奖者:为增进日中民间交流贡献力量
横滨上海结为友好城市45周年 两市长20年首次同年互访
广州封埋“时光容器”纪念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
日本驻华大使:日本与黑龙江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王晨会见日本众议长大岛理森
李克强称“定海神针”,安倍称“指南针”:这根“针”指什么?
江原规由:中日韩将与世界共同构建新时代
李克强会见日本在野党负责人
李克强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谈
中日举行第四次经济高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