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中 【编者按】曾经让西方感到陌生、神秘而遥远的东方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也因为北京奥运成为了一句“世界语”。 在北京奥运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寻找到5名北京奥运的“亲密接触者”,当他们再次回望那段令人难忘的时光,有人感慨,有人激动,有人平静抑或遗憾。来自不同领域的他们,娓娓道来各自的“奥运故事”,时光也被重新拉回到2008年8月8日,北京…… 魏纪中·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 “中国的自信让人感到幸福” “北京奥运会并非完美无缺,但正是因为有了缺陷,才值得我们更努力地去改革”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身为国际排联主席,已过古稀之年的魏纪中,对2008年8月8日那天记忆犹新:早上8点45分离开酒店前往首都体育馆,检查第二天排球比赛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午12时连午饭都没吃便赶往北京饭店参加国际奥委会与28个体育单项项目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下午1时返回首体继续商讨上午的“遗留问题”,4时返回酒店;5时跟随浩浩荡荡的车队奔赴“鸟巢”观看开幕式演出…… “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热”
魏老享受的是“高级”待遇:事先在工人体育馆做好了安检,随后专车直接开进鸟巢,“节省了很多时间。”傍晚,风尘仆仆的魏老总算能在“鸟巢”的主席台旁侧稍事休息。 那个夜晚,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让魏老“非常满意”。但让他感到最幸福的,应该是看到了中国自信地展现在世界面前,看到了自信带给中国的力量。对于奥运开幕式,魏老有着自己的理解。2007年,魏纪中曾撰文提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需要有个主题”,“(开幕式)向全国和世界传达个什么消息,这个信息既是政治和社会性的,又是文化和历史性的”。 谈到开幕式事后的一些争议,魏老笑言,“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热”。 魏老与“奥运”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头衔”总与“奥运”相连:前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秘书长、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高级顾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学会会长…… 精神矍铄的魏老一年中大概有200多天在国外处理国际体育事务,加上在全国各地参加的社会活动,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每次联系上他时,往往这一次还在布拉格,下一次就要飞洛桑。但每每谈起他最关心的奥运话题,那份激情与活力,还是透着话筒传递过来。 后奥运发展令人欣慰 作为申办奥运的直接参与者,魏老了解北京申奥的前前后后的辛酸苦辣,也理解申奥成功是“水到渠成”。 1993年9月2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仅以两票之差惜败于悉尼,丧失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中国举国皆泪。那天晚上,处于风口浪尖的魏纪中,一个人回到房间,关上灯,在黑暗中难过、反思。当时他得出一个不敢对人提及的结论——中国国力还不足! 7年后的2001年,北京市再次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请书。不过此次,自嘲是“败军之将”的魏纪中,从台前走到了幕后。“我确实老了,也许我的那些东西不再适合。我想让申奥团队换张新面孔。让那些年轻的、能代表中国未来的新一代出现在台前。” 如魏老所料想的,这一次申奥终于成功了。亲历了两次申奥历程的他,自感十分幸运。 正因为珍惜奥运会举办过程中的每一份努力,才会了解北京奥运所带来的价值,也才会深刻思考后奥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2001年北京奥运还画在纸上,不长不短的7年后就已经漂亮精彩地变成现实。回忆起当时“鸟巢”和“水立方”的建造,魏老说,在外国设计师给出图纸后,如何能实现它们涉及的很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果全部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人力,成本太大。于是我们选择自力更生的道路,通过自主开发知识产权和技术最终建成。现在伦敦奥运举办方还邀请我们的建筑团队去呢。”这一点,魏老颇为自豪。 比起蓝图化为现实带来的喜悦,奥运给北京带来的经济成就,对社会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令魏老感到欣慰,“如今,北京的现代服务产业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了,这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了。这就是奥运所带来的。” 中国一定要有大国心态 北京奥运一周年后,魏老坦言:“我个人心态和国民心态其实都在调整。”他强调,中国一定要有发展中大国的“大国心态”,表现在做事情上不要有自卑感,不要被外界舆论所左右。 魏老认为,北京奥运会并非完美无缺,但正是因为有缺陷,才值得更努力地去改革。“最重要的是认清自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别人爱怎么说就说去吧。” 北京奥运之后,魏老辞掉了许多职务,但“排协主席还是要再干3年的,”他笑着告诉本报记者,伦敦奥运会之后,他就会彻底“撒手不干”了。 很难想像一辈子都融入了体育事业的魏老能“全身而退”。用他的话说:“树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善始善终。” 盐泽英一·日本共同社记者 “没有中国观众骂日本” “我会注意有没有中国观众骂日本运动员,结果大家都挺礼貌的”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当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正式到来时,日本共同社记者盐泽英一反而觉得平静了许多。 “我在2001年7月13号早已感受到了那个热情。”他告诉本报记者。8年前的那个夏日,北京长安街上汇聚了各方的游客,一同欢欣呐喊,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正在中华世纪坛采访的盐泽英一也被这样的气息所感染,但由于整条街都挤满了人,他只好徒步走回家,从夜里11点走到凌晨2点半,“印象太深了”。 发挥“狗仔”精神 之后的七年,盐泽英一一直关注着与北京奥运相关的点点滴滴。在他眼里,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新闻,而是涉及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的大新闻。正因为如此,四年前,作为会说汉语的日本记者,盐泽被派往雅典奥运会专门报道与中国有关的赛事,为2008年报道北京奥运做准备。 “对于日本共同社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盐泽英一回顾道,毕竟那个时候日本媒体对于中国运动员还知之甚少。 “刘翔当时得了冠军,我便写了一篇有关他的故事,那个时候日本记者都不认识他。”而经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向负责报道时政新闻的盐泽把中国运动名将们“摸了个透”,还因此专门向社里撰写了一份报告,提出为报道北京奥运还需要作哪些准备,以及报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当时,最担心的是北京奥运会时中国记者会太多,让我们很难采访到运动员。”这个问题后来进入了奥组委的考虑范围内。但如何能采访到热门运动员,“我们还是很头痛”。盐泽英一和他的同事曾发挥“狗仔”精神,按着小道消息直接扑往集训场馆,最终还是被运动员们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 开幕式“没太多新奇” 2008年的中国并不平静,西藏“3·14”事件令人触目惊心,“5·12”汶川地震让人痛彻心肺。但“中国还是以坚韧的态度快速调整好姿态迎接世界的目光”,这是盐泽对当时中国的印象,“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国际舆论质疑声很高,许多人都在怀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能否实现”。 不过,令盐泽感到踏实的是,严谨的赛事组织,志愿者周到、专业的服务,让他与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名外国记者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 至于开幕式,虽然盐泽觉得还不赖,但他坦言没有太多新奇感。一向善于挖掘“小道”信息的日本记者早就在数次彩排中摸清了演出情况,开幕式演出前,盐泽已从同事口中得知了开幕式的大多数内容。在盐泽英一眼中,开幕式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历史,尤其是唐代的灿烂文化。“可是为什么没有新中国以后的内容?这是不是表示中国希望复兴唐代文明?” 作为时政记者,盐泽关心的显然不仅局限于体育赛事。 奥运开幕时,恰好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了军事冲突,两国运动员之间的沙滩排球比赛因此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而朝鲜与韩国、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比赛,盐泽则更是关注,“我会注意有没有中国观众骂日本运动员,结果大家都挺礼貌的。”他笑着耸耸肩说道。 五十年后再看北京奥运 日本共同社社长石川聪说道:“五十年后人们再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以大国姿态成为世界领导者之一的标志。” 石川聪如此高度评价,是因为去年“奥运中国”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奥运会期间的各种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西方记者尖锐甚至是挑剔的提问,发言人从来都是态度开明,耐心作答,不说“无可奉告”,也从不讳言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盐泽英一对此直言不讳。他说,去年最担心的,就是“奥运之后,中国信息公开政策是否会后退”。但一年以来,他发现“非但没有后退,反而是在进步”。刚刚采访完新疆“7·5”事件的他,对中国政府第一时间的信息公开印象深刻,“刚到乌鲁木齐就发现有新闻中心了,的确让我很惊讶”。 从去年的奥运报道,到今年的新疆“7·5”事件报道,外媒记者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所展现的开放和包容,这是盐泽认为奥运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最令人激动的变化之一。把自己定位为“中国的观察者”的盐泽,最后也用职业化的语调说,“随着中国的信息越来越公开,这里还会发生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
亲历北京奥运的日本记者 赞扬中国观众有礼貌
中日友好录入:suyang 责任编辑:suyang
相关文章
经过疫情考验 中日关系继续向好发展
南京驻地计划进行时 日本音乐家将创作“南京组曲”
聂卫平将参加中日韩围棋大师邀请赛
中日韩女漆艺家福州共展“漆绽慧兰”
日本东京塔首次披上“中国红”
凌逸群会见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社长
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希望推动四川与日本地方交流合作
日本媒体交流团来华参访
日本青年访华团到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记者招待会
马永生会见日本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客人
30年前的今天 日本来了16位客人安家重庆动物园
日本青年体验甲骨文书法
中国青年媒体工作者代表团访日 红网记者图说日本初印象
南京青年众筹“和平之旅” 80天纵贯日本访200人写19万字随行笔记
日本友人在北京讲授香道
日本退役军人向中国记者敬礼 称不愿让儿孙再上战场
盛蕾会见日本客人
"日本醍醐寺国宝展"展现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韩红十字青少年交流营开营
李克强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南京青年众筹“和平之旅” 80天纵贯日本访200人写19万字随行笔记
重庆市民穿和服 感受日本文化
日本绘本作家宫西达也现身西安
人民网向熊本地震灾区捐助救灾物资 实地探访避难民众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