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正文
学汉语的日本青年

图为遣中使团成员在故宫留影。


 
   
 
  北陆大学在日本当地颇有名气,因为该校于2006年成立孔子学院后,除负责本校3000多名学生的汉语选修课教学外,还为北陆地区的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提供支持。为培养中日友好的下一代,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自1994年开始,该校每年组织本校学生和北陆地区中小学生以“遣中使”的名义来华访问,到今年已经是第14次了。此次遣中使团共有124名成员,他们将分赴北京、上海、大连、敦煌、西安、桂林、南宁、沈阳等8个城市学习、交流,活动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教育、中医、餐饮等多个领域。

  据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事业企画室课长補佐、此次遣中使团干事长罗学锋介绍,日本北陆大学今年第二次以“孔子学院”名义组织遣中使团来华进行文化、语言等方面的交流访问。孔子学院希望通过组织遣中使团来华访问交流的方式,使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发展现状,以组织遣中使团访华的形式搭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他们表示,虽然当今日本经济、科技等迅猛发展,但还有很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北陆大学孔子学院将作出更多的努力,更广泛地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

  在日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汉语言感兴趣。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历史文化班的同学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学习汉语。选择学汉语的学生大多是对中国文化和汉语言文学特别感兴趣的。

  见到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遣中使团的成员们是在天安门广场,孔子学院历史文化班的学生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玉村嵩学习汉语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早在高中的时候,他就参加过遣中使团来中国访问,那次对中国的访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他对中国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到日本后,开始学习汉语,并报考了北陆大学孔子学院历史文化班,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采访中,玉村嵩一直用汉语与记者交流,有时还充当其他学生的翻译,他说:“一直以来,我对汉语都有极大的兴趣,但学习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困惑,就拿语法来说,日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法结构,学起来很吃力。”交谈中,他还不时拿出电子词典,专心致志地查看一些中文的用法。

  相对于玉村嵩的活泼热情,时长拓也则应该用“腼腆”一词来形容了。刚开始交谈的时候,他略显紧张,但随着谈话的进行,他的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其实在汉语学习中,听、说、读、写中属听力最为重要,我学习汉语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但仍然觉得听力方面差得很远,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多多与中国人交流。我特别喜欢‘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学好汉语。我希望以后来中国工作。”他说,为了提高汉语听力水平,他经常在互连网上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这样不仅可以练习汉语,还可以更多的了解中国,一举两得。

  细田优是孔子学院历史文化班大四的学生,他说:“在学习汉语言的过程中,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开设的课程中,他对国际关系学特别感兴趣。他也打算毕业以后到中国来,或者从事中日两国贸易工作,“因此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他信心满满地说。

  聊到中国古代历史,他们的兴致都很高。时长拓也说,他最喜欢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因为那个时代思想家很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众多的思想家中,他尤其喜欢孔子的儒家思想。(王春丽)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7-08-27 第06版 ) 

[1] [2] [下一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间隔游”探索中日文化交流新途径
8年前在武汉做过志愿者的日本小哥:病毒能跨越国界 友善也可以
日本东京汉语角举行第600次活动
“熊猫杯”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获奖者:为增进日中民间交流贡献力量
“2018年笹川杯全国高校日本知识大赛”在北京大学闭幕
中日学生北京一日游:绽放两国年轻一代友谊之花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接受日本《每日新闻》专访
王燕文会见日本民进党政治家代表团
近20名日本青年乘“鉴真号”来扬 体验扬州非遗文化
首批78名日本青年科研及管理人员应邀访华
特写:一个日本外教的中国情缘
揭秘最早的“日本八路”:曾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
我与日本青年精英代表的“实话实说” 
日本3000人访华团增进民间交往 专家指释放中日关系正能量
中日青年的差异 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浙江省与日本静冈县缔结友好关系31周年
日本访华青年喜谈世博行 驻日大使寄语中国留学生
驻日本使馆举办参观上海世博会日本大学生交流招待会
“日本青年上海世博访问团”东京齐话中日友好
日本青年访问浙江亲眼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日本青年海外志愿者在湖南
日本青年志愿者在中国的“知青”生活
日本青年在中国“下乡”
同生活 同思考 同工作 日本青年在中国“下乡”
北大学子看世界:日本青年对中国人比较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