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正文

日本青年在中国“下乡”

作者:未知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2007-3-12 7:23:46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图为在湖南株洲自来水公司幼儿园的美工劳动课上,日本海外协力队员藤原由纪教孩子们用胶水和颜料制作彩色实心小球。(本报记者 崔 寅摄)


  
 
  去年是日本对华派遣青年志愿者活动20周年。自1986年以来,先后有600多人次日本青年志愿者来到中国。这些日本年轻人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是怎样的?今年3月,记者在湖南株洲见到了3位日本青年海外协力队员,即青年志愿者。

  “原来中国也需要协力队员”

  在湖南攸县职业中专的美术课上,学生们正饶有兴致地听日本老师名嘉真麻希讲课。

  生长于东京的名嘉真也算走南闯北了。去过欧洲、墨西哥等地的她来中国之前,和许多日本人一样,觉得向中国派遣协力队员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协力队员应该到南美、东南亚、非洲去才对。”会西班牙语的名嘉真最初申请去南美工作,然而,当她从东京到北京,到长沙,再到株洲,最后来到目的地攸县后,终于发现了一个与想象中不同的中国。其实,攸县在湖南也算是较为富裕的地区了。

  名嘉真毕业于日本的最高艺术学府——东京艺术大学。2006年3月,她放弃在日本一家设计公司的工作,来到攸县职业中专担任美术老师。最初教授设计课的名嘉真,发现在攸县真是难以找到“设计”啊,更别说向学生传授设计理念了。一有机会,名嘉真就把收集到的各种商品包装展示给学生,比如屈臣氏的绿色袋子、菲律宾的芒果包装、色彩搭配协调的商品等等,借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名嘉真发现,在这里她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同生活 同思考 同工作

  这三位日本协力队员来到中国工作,语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南方方言尤其难懂。此外,她们还经常要忍受孤独。特别是名嘉真远离大都市,离开了习以为常的互联网,每周进城才能采购各种生活用品,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以讲母语的朋友。

  她们都哭过。然而,队员们却并不是为生活的辛苦和孤独而哭。当发现自己来到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为学校和孩子们做些事情的时候,她们都曾伤心过。 

  “藤原老师,藤原老师”,在湖南株洲自来水公司幼儿园美工劳动课上,不断听到孩子们叫一个人的名字。在众人面前还显得有些腼腆,但来到孩子们中间,藤原由纪仿佛瞬间变了一个人,笑容如桃花开在脸上。

  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开朗的日本姑娘来中国之初还曾哭过鼻子。藤原刚到株洲自来水公司幼儿园时,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可效果并不好。为此,她伤心过。即将结束任期的石原弓子也在株洲城区一家幼儿园工作,谈到在华期间工作的感受,她说:“真说起来,我会流泪的。”

  与日本的生活相比,协力队员是苦了些,但青年海外协力队的座右铭——同生活、同思考、同工作的“三同主义”让他们以苦为乐。石原弓子所在的太阳宫艺术幼儿园的副园长唐瑭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女孩,刚一见面,大家都把唐副园长当成了协力队员。原来,在与历任协力队员的长期共同工作和生活中,从未学过日语的她竟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了。如今,石原与藤原也能给记者“秀”几句地道的株洲话。

  藤原平时住在单位宿舍,和大家一起吃食堂。过年了,她到园长家里庆新春。碰到有人结婚,她也跑去凑个热闹。来中国前只学过两个半月中文的名嘉真也没有被汉语普通话和攸县方言难倒。名嘉真全程用中文授课和板书,她半开玩笑地说:“我愿意和更多的中国人接触,哪怕吵架也好啊。”

  这些日本的年轻人自愿放弃国内的优越生活,以一技之长到海外支援发展中国家建设,你怎能将他们与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日本年轻人联系起来呢?

  真正的相互理解需要彼此亲身去感受。这些日本年轻人来到中国,无私奉献着青春,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也展现在他们眼前。(本报记者 崔 寅)
 
 
     《人民日报》  2007年3月11日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中日友好:

  • 下一篇中日友好: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国侨办副主任李刚走访神户中华

    华人企业家王波:致力于科技研

    “2016在日中国企业协会-工行

    日本珍品来西安 展示唐代中国风

    “梵音东渡——日本醍醐寺国宝

    福岛工艺品会津本乡烧10月份将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