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一批又一批日本青年志愿来华工作,与中国结下了深厚情谊,让我们记住他们——
12月19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来了30多名日本年轻人。他们前来参加中国大使馆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联合举办的“日本对华派遣青年海外协力队员20周年纪念大会”。
久保田亮,高高的个子,微黑的脸,看上去像个运动员。一问果真是棒球专家,作为海外协力队员在河南省新乡市担任了两年棒球教练。他今年9月份回到日本,现在工作还没有着落。记者问他,去中国前有没有为自己前途感到担心?他轻松地说没有,因为他一直想到日本以外的国家尝试做各种事情。记者又问,在中国的经历对他有什么意义?他说,在中国他渐渐感到,所有地方的人都是一样的。他并不是作为“日本人”和当地的“中国人”打交道,更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共同爱好棒球的人之间的交往。
石山洋子原是一名护士,参加日本海外协力队后,被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当老师,学生中有70%是维吾尔族。当初她听说自己被派到新疆时,起初有些担心能否适应,刚到那里的时候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当地的人们热情亲切,不久她就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两年中她把新疆都走遍了。
饭牟礼浩一在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了两年日语。他笑着说,他喜欢挑战新的机会、新的生活,在中国的两年过得非常愉快。
松井爱子穿着中式服装。她在河南省开封市的一个幼儿园当了两年老师。她为大家吹奏了中国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一曲《湖边的孔雀》赢得热烈掌声。她说葫芦丝是在云南买的,吹奏则是在河南学会的。
金裕美在湖南的吉首大学教了两年日语。说起与中国学生的关系,她现在还激动不已:“回国的时候,学生们租了两辆大巴客车一起送我到机场,那种热情难以言表。现在我每天都在网上同中国学生交流。”
羽田一三男原来是京都的汽车维修技术员。20年间他干了15年海外青年协力队的工作。“第一次当协力队员去中国是1989年。干了两年回到京都,觉得一发不可收,又回到中国呆了4年。回国后一直从事与青年海外协力队相关的工作。”
一段海外志愿者的经历,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比起高调的理想主义,他们更注重个人感受。一段在中国的工作生活体验,使他们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使他们成为中日两国普通人相互了解的媒介。让我们记住他们,青春无悔的海外志愿者。(本报东京12月19日电/驻日本记者 于青 刘畅)
《人民日报》 ( 2006-12-20 第07版 )
青春无悔的日本青年志愿者:与中国结下深厚情谊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岩崎春香:我在中国开展志愿者活动的理由
渡部宏美:在华志愿者活动令自己开阔了视野
2018MTA天漠音乐节 中日合作开展的“零废弃活动”
日本志愿者渡部宏美:基准和感觉
日本志愿者黑川樱:学生教会我不忘初心
日本志愿者藤本尊正:在抚顺与当地人的相识和交流
日本志愿者秋吉枫:与正确相比 欢乐更重要
“缘、情、志”—日本志愿者在武汉教日语的生活感受
日本志愿者的学生在“第20届中国高中生日语作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日本志愿者在华举办“幸福的沙漠植树节”活动
JICA 对华志愿者派遣迎30周年 中日草根交流传承不息
日本志愿者杉岛夏子:心心相连的日语教育
长崎县举办第40次为中国人扫墓活动
在内蒙古当理疗师的日本志愿者----佐藤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