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民间交流 >> 正文
关于日本近现代书法与中国


西川宁书法作品


青山杉雨认为,写好字和写有味道的字。好字和有味道的字的不同,以王铎和傅山为例,大家都可以说王铎的字写得非常好,没有人说王铎的字不好。傅山,你可以说他写的字不一定好,但你觉得他的字有味道。如果我们来分一下类的话,我们发现,中国的书法有两种倾向,或者说两种类型。


高木圣雨


我的书法老师是青山杉雨先生,他与中国的缘分非常深,所以在多年前,在中国林散之纪念馆举办了“林散之与青山杉雨联展”。杭州也举办过“沙孟海青山杉雨纪念展”。正是由于青山先生同中国的缘分,同中国有很广泛的交流,作为他的弟子,我有责任接续这个传统。


青山杉雨老师非常严格,当我做他的弟子的时候,是管他们家庭院的,我那时是有工作的,但即使这样,他也会打电话说,你赶紧来吧。我也会放下工作马上赶到我的老师家。老师说,“今天看了这个树枝头有点翘,那你给我剪下来吧。”我于是就拿起剪刀把那根枝头给剪下来了。剪下来之后,老师说,“今天辛苦了,你回去吧。”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从这一个侧面可以说,我的老师对书法的追求也是完美无缺。


在日本,如果你拜某位老师为师,那么你一定要终生随他,一直到他去世,你还是他的学生,你不能改拜别人为老师,这是日本的书法制度。


碑学对日本传统书法的冲击


讲述日本书法不能绕过中国书法。因为日本书法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也是中国书法促进了日本近现代书法的转变。


北魏的郑道昭作品传到日本,从时间上来说,大概从5世纪到7世纪,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正好是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的一个时间,当时中国文化需要一百年或者一百多年才能传到日本。但到日本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的时候,直接接触到了中国的书法,直接从中国学到了书法,不是需要一百年,而是一下子就学到了。


日本人到中国学书法,以后回到日本去,这样把中国的文化带到日本,一直到明治维新为止。原来日本的书法和中国的书法情况很相近,没有这种专业的书法家。后来杨守敬(1839-1915)到了日本,带到日本很多拓片,给日本很大的冲击。之后,日本有机会也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学到中国的书法。杨守敬当时随清朝的驻日公使何如璋前往日本,带去的东西很多,里面有很多北魏的书法的拓片。


当时的日本书法情况大概有两大类,一类是纯粹学王羲之,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中心的中国传统书法,还有一类是明末清初的张瑞图 (1570-1644),还有一位在日本非常有名的书法家许友,可能中国国内并不太熟悉。当时跟王铎的书风也非常相近,跟王铎同时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在日本影响非常大。杨守敬带去的北魏书法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些书法拓片是日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当时日本书法在杨守敬带去的北魏书法影响下涌现的日本书法巨匠中,包括日下部鸣鹤(1838-1922),岩谷一六(1834-1905)与松田雪柯(1819-1881),他们三人跟杨守敬进行过笔谈,其后,他们的书风改变了。这对后来整个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们三个人是当时日本的著名的书法家。为什么日本受到的冲击有这么大,就是因为,日本的师承关系非常严重。老师说什么,弟子就说什么。在他们的影响下,有很多人重新发现中国,有些人直接到中国来取经、学习,还有些人拜中国人为老师学习书法。当时日本书法受到乾隆金石学书法家的影响,开始开阔了眼界。当然,他们不仅停留在杨守敬本人。所以,他们到中国,把注意力集中在吴让之,有的人注意赵之谦,也有人直接拜倒在徐三庚的门下。


日下部鸣鹤在中国的时候,吴昌硕曾经为他刻过章。吴昌硕当时还不到五十岁。日下部鸣鹤后来到吴大澂家看了很多的藏品之后,又产生了危机感。


在日本的金泽有一个叫北方心泉的,是一个和尚,他也曾经到了中国来。他当时来中国并不是为了来学书法的,他是和尚,他是来学经的,到了中国之后跟俞樾等人有一些交流。他一方面学文学,同时他又拜在徐三庚门下学书法。他回到日本之后,当时被认为是日本书法界学北魏的第一人。


当时的日本书法是锁国的,不是很开放,但是当他们接触到了北魏的书法之后,尤其是他们到了中国,跟徐三庚、潘存学了中国的北魏书法之后,日本的精神得到了解放,一下子改变了自己的面貌,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当时也不完全都是去学北魏书法,同时也有一些书法家保持原来书风的,比如像长三洲,还有成濑大域、金井金洞等坚持原来的书风,比较传统,保持中国原来的王羲之的书法传统。他们以王羲之为中心,略微加进去了颜真卿的用笔方法。这些是坚持阵地的书法家。我个人认为日本书法像樱花,就是一夜之间全开遍了,过了两天全谢了,热得非常快。碑学的作品流传到了日本之后,马上在日本形成了一个气候。这可能是我们不大容易想象到的一个情况。


那个时代日本的情况跟中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所以,我刚才说的,中国的书法家还不是以职业书法家为主体,那个时候的日本书法家也一样。比如伊藤博文,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任首相,还有副岛苍海,他们的字写得比较有个性。


中国辛亥革命之后,有一些清朝的遗臣,很多人到了日本去避难,或者通过某种途径去日本,其中最重要的像罗振玉,他们不仅仅是书法家,也是收藏家。他们把很多的中国的书画带到日本,之后日本出现了一股中国书画带的收藏热。


日本书法的多元化趋势


当时的日本有三个比较著名的书法家,他们主要是以写字为职业的书法家。一个是日下部鸣鹤,还有一个是西川春洞,是西川宁的父亲,还有一个是刚才介绍过的中林梧竹。这三位书法家是日本近代书法的先驱者,或者说先行者。从他们的书风来看的话,大家可以看到,日下部鸣鹤后来走向了北魏书,西川春洞后来受徐三庚的影响,倾向于中国的篆书、隶书,中林梧竹也在篆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时也学了很多北魏书。中林梧竹是以北魏书为基础的,追求金石气,他的书法的风格也比较怪。后来喜欢他们的字的人越来越多,到他们那里学字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一些流派,主要有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奠定了现代日本书法的师承关系的基础。


从他们开始,日本越来越强调了组织体系、组织门派。跟他们学的学生多了,他们的流派就逐渐壮大,形成了流派。1907年,“日本书道会”成立,表明日本书法开始走向团体化。同年,日下部鸣鹤、河井荃芦(1871-1945)由他们作为主导的“谈书会”成立,相当于沙龙性质的,由于他们老师的见识、水平比较高,影响比较大。这是日下部鸣鹤手下的几员大将,比田井天来、近藤雪竹、渡边沙鸥。现代书法寻根寻祖的话全都寻到这几个人,日本现代书法的源头就在这里,他们都是日下部鸣鹤的手下。比田井天来(1872-1939),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比田井天来有组织才能或者说教育才能,在他的门下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现代的书法相当部分的组织都是通过他的教育而出来的,或者说都是他的门生,尤其是现代派。现代派的大部分作家都是他的学生。西川春洞的门下虽然没有那么多有才能的人,但是在他的手下也有一些杰出的人士,比如说丰道春海。


在当时日本,如果习字的话一般都是向老师学习,可是丰道春海提出来,不能学老师的字,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所以他的字根他的老师不一样。


1963年,日本书法代表团第一次来中国,举办过书法表演。当时一个书法家拿了一个巨大的笔写了一个巨大的字,给中国震撼很大,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人写这么大的字,那样拿大扫把写字的人。这个人就是丰道春海。当时端墨的是我的老师青山杉雨。虽然刚才说了建立日本近现代书法的有三位,其实真正对日本现代书法有影响的就两位,一位就是日下部鸣鹤,一位是西川春洞,而中林梧竹比较独往独来,是不收学生的一个人,在他之后几乎就没有传承的人。传承下来的主要是日下部鸣鹤和西川春洞这两个大的体系。以这两大门派为基础形成了日本的书法体系。


1922年,日下部鸣鹤去世之后,日本成立“日本书道作证会”。这个会的成立,真正意味着现代书法的产生。


(作者系日本谦慎书道会总务局长,本文根据其讲座节选)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进博会四年铁粉 北海道食品走向中国各地
富士胶片(中国)总裁田中健一:深耕中国市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
中日诗歌爱好者“云上”以诗会友共话友谊
13年前,迎娶日本市长女儿的河南农村小伙,如今怎样了?
几十万日本女孩涌入中国,她们表面上是来旅游,如今真实目的揭开
“中国陕西皮影艺术展”在东京开幕
在华日本人:是什么让我们选择留在了中国
近年来中国藏学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访日本藏文化研究专家田中公明
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举办
福原爱在日本名古屋参加“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
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举办“巡礼世界茶文化”在线交流活动
鸠山由纪夫对话程永华:中共百年伟大历程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高评价
第二季“日资企业福建行”系列活动举办
“辽宁省中日友好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辽宁省对日民间交流大会”在沈阳召开
为滋贺“代言”的日本公务员荻野大:新时代日中人文交流应“从心开始”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举办“疫情背景下的中日韩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线上研讨会
40名中日青少年共同参与“中日学生津城友好行”活动
第2届全日本大学生中文演讲比赛暨第20届“汉语桥”日本赛区决赛在线上举行
“追寻美好生活”中国脱贫成就展在日本东京开幕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参访早稻田大学
南昌日本经济交流会举行 共话“后疫情时代”经贸合作
“云端”相聚谋发展 中日陶瓷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召开
再传喜讯!旅日大熊猫“真真”诞下双胞胎
旅日大熊猫“永明”喜获父亲节礼物 已有16个“孩子”
“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云赠”日本大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