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其他 >> 正文
日本媒体对日中关系的看法


    第四,发回国内的负面消息。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倾向于消极或悲观,危机意识比较强。这一点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反映得也较明显。苏联解体后,日本媒体对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国防力量的壮大,总爱强调其如何对日本不利。连以经济消息报道和评论为主的《日本经济新闻》也开始登载中国海军动向的文章,强调“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军队的动向越来越引人注目”。读者很可能增加对中国的不安或“厌中”情绪。在日本报社工作的记者分别在政治部、经济部或社会部,他们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视角。有些记者非常敬业,在中国工作期间不辞劳苦、不避艰险,深入现场和第一线,报道得相当具体。他们看到了中国基层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许是出于善意或记者的良知而进行了揭露性的报道。但是,由于这些报道是刊登在日本的报纸上,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未必知道,也难以改进工作,而日本读者从这些报道中得到的有关中国的印象却是很糟糕的。如果日本一些好心的记者能把他们发现的中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客观而坦诚地向中国有关部门反映,促使中国政府改进工作,我相信是会受到欢迎的。
    第五,由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对新闻报道的管理、现场执法人员与日本媒体工作者的关系也很值得重视。日本媒体工作者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中国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既有友好人士,也有持偏见或有特殊使命的人。因此,如何科学地处理好同日本媒体从业人员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无论是什么立场的记者,其首先是人。尽管职业道德要求记者客观地报道事实,但是如果他们到中国来采访遇到困难或受到难以接受的限制,工作情绪就可能受到影响,报道的基调也会偏消极。而当外国记者在中国生活、工作都感到愉快和方便,对中国就有较好印象,他笔下关于中国的报道也可能比较亮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各相关部门与日本媒体人和谐相处是一项很重要的友好工作,而过度严厉的限制措施则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对某些敏感问题、敏感时期、敏感地区的报道受到驻在国的一定限制也是很正常的,中方有关单位有责任向日本媒体工作者说明相关规定,不必讲客气。

    中国要通过日本媒体向其国民发出正确信息
    国家间信赖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信赖,而着眼于人的公共外交则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好感与信赖。中国要构建和谐世界与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
境,公共外交将发挥直接的重要作用。增进双方的公共外交合作 公共外交的特点之一是,其对象和参与主体不仅是政府、民间团体,还包括个人,而且不分职业和年龄。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大学生志愿者的出色表现,就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与赞扬,被媒体誉为“北京的名片”。另外,每次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客观上也属于一种公共外交行为。伴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国际化,培养公民的公共外交意识和素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笔者近年来经常接受中外媒体采访,其中包括日本的媒体朋友。2007年曾就中日关系、朝核问题、国际形势等接受中外媒体采访达1000 多次,有时1 天就接受10 多个报纸、杂志、电视台的采访。在中日关系出现波折时,不忘强调中日友好;当中日关系改善时,不忘指出问题所在。笔者认为,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是学校课堂的延伸,力所能及地回答媒体朋友的问题,从广义上讲也是学术为民、服务社会,是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促进中日友好事业应尽的义务。认真对待和接受好日本媒体的采访,就是通过日本媒体面向日本国民发出信息,其实质也是中日之间公共外交的一种合作。
    学会与日本媒体打交道 中国自身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受访单位和受访者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学会对外国媒体说话,特别是善于回答应付一些比较尖锐而具有挑战的问题。有时还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自己研究课题的逻辑起点,促进本身的学习与提高。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事物,可以按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态度坦诚对待。这些都是参与公共外交的基本功。对于受访者来说,面对国外媒体积极而适度是十分重要的。过于保守,拒媒体于千里之外,等于放弃“话语权”;过于张扬,出言不逊或信口开河,可能祸从口出;过于情绪化,出于私利或对政府不满而借境外媒体出气,则可能被人利用,“自我毁容”。
    2005 年以来,笔者曾3 次应邀出席日本销量名列前茅的综合月刊文艺春秋杂志社编辑部组织的座谈会,直接与代表右翼观点的日本论客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地辩论。先后应邀参
与了4 次日本电视台主办的有关中日关系的直播讨论,有两次是通宵5 个小时的连续直播。话题涉及“饺子事件”、中国国防费、靖国神社、日美同盟、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许多“敏感话题”。每次都产生良好效果,受到中日双方不少观众及读者的好评。
2005 年8 月号《文艺春秋》刊登的座谈会纪要获得当年度该刊颁发的读者奖。
    笔者认为,中国人学会与日本媒体打交道,是实实在在的中日友好事业的一部分。只有向已故周恩来总理学习,尊重日本媒体从业人员,尊重他们的劳动,从中日友好大局出发,有针对性地谈问题,摆事实讲道理,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和人,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根据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特点,要想获得对方的理解与共鸣,谈问题时就要注重讲事实,讲细节,讲数据,讲情理,讲平衡,讲策略,讲友好,讲互利。这样,即使我方看法未必能得到对方的完全赞同,也总能使对方感到你重视其存在和提出的问题,并产生今后继续和你交往的愿望。这方面,中国的公共外交或曰公众外交还有很多事应该做、可以做。

上一页  [1] [2]  尾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 上一篇中日友好:

  • 下一篇中日友好: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进博会四年铁粉 北海道食品走向中国各地
    富士胶片(中国)总裁田中健一:深耕中国市场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
    中日诗歌爱好者“云上”以诗会友共话友谊
    13年前,迎娶日本市长女儿的河南农村小伙,如今怎样了?
    几十万日本女孩涌入中国,她们表面上是来旅游,如今真实目的揭开
    “中国陕西皮影艺术展”在东京开幕
    在华日本人:是什么让我们选择留在了中国
    近年来中国藏学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访日本藏文化研究专家田中公明
    中日高层次科学家研讨交流活动举办
    福原爱在日本名古屋参加“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
    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举办“巡礼世界茶文化”在线交流活动
    鸠山由纪夫对话程永华:中共百年伟大历程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高评价
    第二季“日资企业福建行”系列活动举办
    “辽宁省中日友好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暨辽宁省对日民间交流大会”在沈阳召开
    为滋贺“代言”的日本公务员荻野大:新时代日中人文交流应“从心开始”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举办“疫情背景下的中日韩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线上研讨会
    40名中日青少年共同参与“中日学生津城友好行”活动
    第2届全日本大学生中文演讲比赛暨第20届“汉语桥”日本赛区决赛在线上举行
    “追寻美好生活”中国脱贫成就展在日本东京开幕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参访早稻田大学
    南昌日本经济交流会举行 共话“后疫情时代”经贸合作
    “云端”相聚谋发展 中日陶瓷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召开
    再传喜讯!旅日大熊猫“真真”诞下双胞胎
    旅日大熊猫“永明”喜获父亲节礼物 已有16个“孩子”
    “中华源·河南故事”系列丛书“云赠”日本大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