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民众对日感情明显发生积极的变化,而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则改善得不明显,甚至还有所倒退,对日中关系的看法也比较严峻。 日本总理府历年外交舆论调查显示: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条约后,日本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连续两年上升,最高时达到近80%。从1985年起,日本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开始减少,但仍保持在70% 以上。然而,以1989 年为分界,日本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出现明显下滑,与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人几乎各占一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1年,即小泉执政之初。从那时起,日本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人开始超过有亲近感的人。2008年日本政府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只有31.8%,而不感到有亲近感的占66.6%。据《中国日报》与“日本言论NPO”共同组织的对中日两国民间感情的民意调查结果,2008年日本对中国印象不好的受访者达75.6%。
日本民众对华好感下降的原因 第一,媒体误导民众。日本有一些反华刊物长期以来专门发表污蔑、攻击中国的文章或访谈。围绕食品安全等,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也较多。这些对日本民众的中国观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日本报界对受众的影响力比在中国想象的要大得多。这不仅是由于日本人爱看报,报纸发行量大,而且因为各大报社还有自己的电视台。例如,日本产经新闻报社,不仅发行《正论》等杂志,而且经营富士电视台。该报各系统迄今一直与台湾关系密切,对中国大陆则持批评态度,负面报道居多。该报所属出版社还出版了日本“教科书编撰会”撰写的美化侵略历史的教科书。日本媒体商业化盛行,某些报纸为招揽订户和读者,关于中国的报道负面评论较多,甚至歪曲事实。对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与日本相关的问题,也往往归咎于中国,误导受众。日本的所谓“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体制事实上也给了右翼反华言论以自由,而广大日本读者则受到这方面负面信息的影响和心理暗示,逐步形成比较消极的中国观。结果造成日本一些正直而了解情况的人难以站出来说话,在客观上“丧失了”言论自由。 第二,影响百姓切身利益的报道。一些与日本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具体问题,例如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容易引起日本社会的普遍关注。最典型的是2008 年1 月在日本千叶县和兵库县发生消费者食用中国“天洋食品公司”出口的冷冻饺子中毒事件,被中日两国警方疑似刑事犯罪案件立案调查。日本媒体的有关报道更使日本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变得严峻起来。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集中报道大约会在两周左右淡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大体会持续1-3 个月。这期间一旦发生其他重大的国内外事件,很可能冲淡原有的报道。然而,这次日本有关报道则出现“长期化”趋势。一则由于这个案件迟迟未破,引起持续关注,并涉及中国恢复对日本的食品出口。二则由于中日两国警方在最初阶段的调查,各执一词,出现不同说法,造成日本媒体续报的新闻焦点。三则日本媒体利用中国政府提供的到现场采访等方便,自行发布未经确认的消息,一些报道把这起疑似投毒案件与一般食品蔬菜中农药超标问题混为一谈,也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四则据日本媒体2008 年8 月报道,中国“天洋食品公司”回收后的冷冻饺子在中国国内引起食者甲胺磷中毒症状。尽管中国警方仍在全力调查,但在未正式得出调查结论之前,日本一些媒体已断定问题发生在中国。而每当这种后续性报道出现时,日本的电视台就会反复播放原来的录像画面,从而不断强化日本电视观众的印象。其后,中国“三鹿奶粉”等制奶业使用三聚氰胺添加剂问题曝光,进一步损害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形象。 第三,带有消极心理因素的采访。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一些日本人心理上的不平衡,不太适应中国的发展壮大。一位长期从事中国问题报道的日本资深记者也对这种倾向表示担忧。他表示,在日本各大报,通常只有社论是代表报社观点的,要经过集体研究定调,而从国外发回国内总社的消息或评论一般都是记者个人撰写的,报社根据需要照登。所以日本驻当地记者的作用很重要,他会根据总社要的消息去采访,但笔下的文章怎么写就由他自己决定了。过去到中国的记者一般都是对中国感兴趣甚至喜爱中国的,而现在的记者有些就未必如此,只是为了有份工作而到中国。有些人为了迎合国内读者的口味而发表带有偏见的报道。有些日本记者则习惯于用西方的价值观衡量或看待中国。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