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其他 >> 正文

回不去的日本遗孤

作者:高龙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新:2015-10-14 9:28: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南都移动客户端“南都轻应用”邀您共同分享“在抗战岁月里———我的家族记忆”


在推出镌刻·国人记忆———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的同时,南方都市报在移动端推出南都轻应用“在抗战岁月里———我的家族记忆”。请您扫描下面二维码在手机端进行阅读。


南方都市报也继续邀请亲历和关注抗战的读者,共同分享父辈和自己家族的抗战记忆。手机移动端投稿请关注南都APP客户端(在苹果及安卓商城搜索“南都”A PP)的推送。同时,您亦可以通过发送稿件至邮箱aalxy@ 126.com或3081287@ qq.com参与。


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一个酒店内,郜凤琴坐在众多中国人和日本人中间。这些日本人多数是历史研究者。这是今年6月的一次聚会。郜凤琴和与会者一起,合唱了那首著名的日本民谣《北国之春》。


郜凤琴从小知道自己的日本身份,但71岁的她身上已少有日本元素。她一口东北话,毕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黑土地上。1944年2月,郜凤琴出生时,她的身份还是一个日本士兵的女儿,一个开拓团团长的外孙女。一年后,日本战败。在动荡的社会中,郜凤琴有了另一个身份:日本遗孤。


她是那场战争制造的众多不幸者之一。据统计,战后遗弃在中国的日本遗孤,总数在4000人以上,分布在29个省,绝大多数在东北地区。如今,这些日本遗孤大多返回日本。郜凤琴是极少数仍留居中国者。


开拓团


2014年6月,70岁的郜凤琴第一次到日本。


那是跟着旅行团的一次匆匆走访。她来到外祖父的故地日本长野县。


在当地政府部门,郜凤琴找到外祖父小林替吉的家谱。


1940年5月20日,长野县诹访郡富士见村的小林替吉带领全家到达东北,成为王家屯开拓团团长。和小林替吉一同去中国的,有他家庭的12个成员,包括郜凤琴的母亲小林招子,郜凤琴的姨姨小林静香等。


小林替吉的开拓团,是当年日本庞大殖民计划的一部分。


早在侵华战争前,日本在中国土地上已经有早期移民和武装移民。1936年4月,日本关东军在长春召开移民会议,制定了庞大的殖民计划《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提出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东北移民在当年成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


在这样的殖民计划下,开拓团诞生,采用“分村分乡”移民原则,从一个村中选取若干村民,组成移民团到东北后建立移民村,以这种家庭宗族关系来增加开拓团的凝聚力。小林替吉的家庭就这样到了东北。


从1932年10月开始,截至1945年5月,日本向东北输出1000多个开拓团,共有开拓团民27万人,占据了东北可耕地的60%。到1945年日本战败时,日本开拓团在东北占领土地2552万公顷,几乎相当于日本国内耕地面积的4.5倍。


这些耕地一部分为伪满洲国无偿提供,另外的部分是强制廉价收买中国农民土地获得。


众多中国农民被逐出家园,驱赶到荒凉地区去开垦,被迫让出肥沃土地。当地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比如伪黑河省的伪官员就曾威胁法别拉屯的百姓,如果过期不搬,就用炮弹将房子炸毁,如果再进屯,就用枪打死。


这些被驱赶到荒野开拓的中国农民被称为县内“开拓民”。在黑龙江省方正县,60多户农民被驱赶到山坡上居住、开荒,吃糠和野菜,甚至打老鼠充饥。恶劣环境下,1940年的一场瘟疫使两个部落250多人死了一半。


一些失地农民只好去给开拓团当雇工糊口。


逃亡


1945年,日本战败后,开拓团的命运剧变。


1945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东北,之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两件事在开拓团中间制造了极大恐慌。日本遗孤松田千卫后来回忆,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一时间,恐惧和慌乱笼罩了整个部落。”分布在东北各地的众多日本开拓团民,开始了逃亡生活。


日本关东军溃退四散。他们渡河后炸毁大量桥梁,阻止了开拓团的撤退,成为惨剧的因素之一。


惨案时有发生。1945年8月12日,哈达河开拓团团民在麻山地区遭遇苏军。在慌乱中,男团员们开枪自决,并朝其他妇女儿童开枪,导致500多人死亡。


当天深夜,悲剧继续上演。一队开拓团民在内蒙古葛根庙附近公路遭遇苏军。随团军官用手榴弹和刺刀来杀死团员,造成1000多人死亡。日本遗孤乌云当时在血泊中,靠喝血水才活了下来。


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的上万开拓团民朝方正县总部集中,饥寒交迫中造成5000多人死亡。


当时哈尔滨日本难民联络会的村井光雄回忆,1945年10月中旬,在哈尔滨一家难民收容所,每天大约死亡30人。


在逃亡中,许多日本幼儿被杀死,另外的部分幼儿成为后来的日本遗孤。


日本遗孤松田千卫回忆逃亡生活,“几天来,在我们所走过的山坡上、树林里,经常可以看到被抛弃的死孩子和倒在地上,以及停止了呼吸的大人。”


另一位日本遗孤羽贺君枝回忆,在一条河边,一些母亲强行把孩子溺死在河中,一次有20多个孩子被溺死。


据日本统计,开拓团民27万人,在战后死了近8万人。还有众多开拓团民与日本士兵一起,成为苏军俘虏。《古拉格:一部历史》一书记载,60万日本人被苏军关押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和战俘集中营。他们中十分之一的人没有活过1945年至1946年的冬天。


日本遗孤中岛幼八回忆,当时他生母所在的开拓团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500多人逃到30公里外的山坳中躲避,大部分人后来被关押到苏军的集中营,住在牲口圈或鸡圈中,直到交涉后才被允许回原驻地过冬。


但许多人没有躲过1945年的那个寒冬。当时东北北部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五十摄氏度。在黑龙江省方正县的炮台山上,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日本移民公墓,掩埋着5000多具日本人遗骸,他们中的许多人在1945年那个寒冬冻死。


在大规模死亡面前,郜凤琴的外祖父小林替吉一家成为幸存者。


1946年10月17日,小林替吉带领家人回国,但不包括郜凤琴的母亲小林招子。


幸存


小林招子留在了中国。


郜凤琴找到的外祖父小林替吉的家谱中,没有小林招子的名字。


在战争时期,小林招子是哈尔滨幼合医院的一名护士,负责接生。她嫁给了哈尔滨军官学校的一名日本军官。郜凤琴告诉南都记者,她母亲始终不愿意告诉她父亲的名字和身世。根据小林招子后来的中国丈夫王福至记述,她父亲在日本投降前一个月战死。


2003年,85岁的王福至回忆,日本投降后,他通过哈尔滨南岗区开小饭店的靳之田介绍,认识了小林招子。王福至当时在哈尔滨南岗区食品公司工作。


王福至这样描述当时的小林招子,“当时中国人对日本的愤怒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个战败国丧夫的女人,又生活在异国他乡,生活简直苦不堪言。连吃饭的保障也没有。”


王福至时常照顾小林招子,时间长了产生感情,两人最终结婚。


此前,小林招子已经把郜凤琴送人抚养。1949年6月,郜凤琴又被送回。


当时王福至已是九口之家,小林招子也患病,困难重重。


无奈之下,小林招子托人打听,想把郜凤琴交给别的家庭抚养。她打听到哈尔滨道外区南十六道街的郜广忠有意收留。郜广忠开一家广兴车修理行,当时他家没有女孩。


郜广忠的儿子郜凤立回忆,1949年6月,他父亲的一个朋友陪着小林招子,领着郜凤琴到了家里。


郜凤琴至今保存着那张她被送养的字据,时间是“民国卅八年六月廿一日”。字据写着,“立据人小林招子,生女领第(郜凤琴的第一个名字),现年五岁,因生母生活困难,无力抚养,不能爱护,为了小女的将来,托人给予郜广忠名下教养成人,今后与亲生母脱离关系,恐后无凭,立据为证。”


那天中午,小林招子在郜广忠家吃了面条,之后就离开了。郜广忠给了小林招子一些钱。郜广忠的儿子郜凤立回忆,“父母当时嘱咐不让往外说,怕外人知道收养日本孩子犯法。”


中国生活


小林招子一直在中国生活到1953年。


“那个男人(指中国丈夫)不敢要我妈,我妈就走了。”郜凤琴说。此前,小林招子与已在日本的父亲、妹妹经常通信。


1953年,小林招子返回日本时,多次打听,想找到郜凤琴带她回去,但没有找到。郜凤琴此时被养父母带回老家。由于时间紧迫,小林招子独自回国。


郜凤琴从此一直生活在中国。她养父母做买卖,因此她童年生活过得不算差。郜凤琴小学四年级没有上完,14岁参加工作。


小时候,郜凤琴的小伙伴找她,不叫名字,都叫她“小日本”。她当时觉得挺好玩。


一次,他们邻居指着她说“八格牙路”,郜凤琴的养母就去交涉,说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1962年,郜凤琴结婚,丈夫是转业军人。婚后,她在农场干活,一直在农村待了14年。


第一次婚姻谈不上幸福。郜凤琴回忆,当时一听到打仗的消息,丈夫就会骂“日本鬼子”。“有时候两人吵架,丈夫会大骂我,‘小日本鬼子,早晚打死你!’我听了有点恐怖,很反感。”郜凤琴说。


“文革”时,有人去郜凤琴的养父母那里调查她的身世。她养母说,“打仗时,她当时才两岁多,知道什么呀?她根本和日本没来往,怎么是反革命分子?”“那时我不敢对周围的人说我是日本人。”郜凤琴回忆。


1979年,郜凤琴第二次结婚。郜凤琴叮嘱第二任丈夫,不要说日本的事情了。不过,郜凤琴回忆,丈夫在电视上看到日本政客否定侵华罪行时,也会在她面前骂“日本鬼子”。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遗孤寻亲活动陆续展开。


在多年音讯全无后,1982年,小林招子随一个旅行团来到中国。


郜凤琴后来了解到,1982年,他的外祖父小林替吉80岁了。小林替吉让小林招子来中国打听郜凤琴的下落。


1982年6月6日,小林招子在郜凤琴的住处见到30多年没有谋面的女儿。


此前,郜凤琴见过母亲的照片,认得她。一见面,母女俩抱在一起,哭了半天。“后来哭得都没有感觉了。一看,两个人都跪倒在地上。”郜凤琴回忆。


郜凤琴发现,经过岁月沧桑后,她看上去比母亲还老。母女俩一起吃了顿饭,两个小时后分开。临别时,小林招子给了郜凤琴800块钱和几件衣服。后来,她给郜凤琴寄了一本书,后面写着她的地址。


这是她们的永诀。直到小林招子去世,母女再未谋面。


遗孤养母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次中日聚会上,88岁的李淑兰也参加了。李淑兰是当年收养了日本遗孤的一位养母。


李淑兰长期经受分离之苦。她一手养大的日本养女早已回到日本,已年过七旬,老年痴呆。两人断了联系。


在哈尔滨生活的李淑兰如今口齿清晰,听力良好。


1943年,17岁的李淑兰来到哈尔滨,在家里开的一个包子铺帮忙。


19岁那年,李淑兰结婚。当时,她在印刷厂工作的丈夫急着要孩子,但家里没有孩子。


1945年11月的一天,天很冷了。一位日本女子带着4岁的女儿池边顺子找到李淑兰家。李淑兰了解到,她们是开拓团成员,日本战败后,车少船少,不能及时回国。


当时,这位日本女子已经有多个孩子了。她告诉李淑兰,想将孩子送给他们抚养,因为他们家有包子吃,有粥喝,“孩子吃不了亏”。李淑兰回忆,“当时这个日本女子很困难,我们给了她200元钱。”


池边顺子成了李淑兰的养女,跟了李淑兰丈夫的姓,名叫田来顺,后来改名叫田丽华。


幼小的池边顺子性格好、听话,李淑兰把她当成亲生女儿看待。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池边顺子和在日本的生母有了通信往来。


1980年,池边顺子的生母派代表找到李淑兰家。她当年离开的时候,记住了李淑兰家的门牌号。


1981年,池边顺子的日本遗孤身份确定。那年9月,她和家人去了日本。临行前,她来李淑兰家里住了15天。池边顺子给了李淑兰300元,李淑兰给了她一个戒指作为留念。


此后,1984年和1996年,池边顺子两次回到中国,每次和李淑兰住一段时间。她每逢过年也会寄一些钱给李淑兰。


融入问题


池边顺子是顺利融入日本社会的一位归国遗孤。但不是所有的遗孤都能适应日本社会。日本遗孤在中国长大,身上有中国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志坤长期研究日本遗孤问题。2005年春节,张志坤在日本的一个迎春晚会上一次见到40个日本遗孤。张志坤告诉南都记者,“日本遗孤回到日本生活能过得去。但日本遗孤第一代回国时年龄大了,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很长,难以适应日本的语言文化。日本建立了各种语言培训机构和生活培训机构对他们进行培训。”


张志坤介绍,日本遗孤进入日本上流社会很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拿最低生活保障金,另一部分人可以挣钱,但干的工作都是很简单的,比如拆纸盒、打扫卫生等。有的遗孤在中国是大学副教授,但在日本擦火车维生。”


张志坤解释,“不是说日本社会有意识歧视,而是历史使得遗孤的生活习惯与日本社会不兼容。比如有的楼层住遗孤,上面住日本长大的人。遗孤按照中国人的做饭方式,炒菜爆锅,楼上就把窗户关上了。”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关亚新介绍,“当初日本社会对待日本遗孤很热情,电视台滚动播放遗孤新闻,社会很热情。但随着遗孤大量回去,家庭矛盾爆发,就不那么热情了。”


时间造成的亲情隔膜显而易见。日本遗孤中岛幼八在抗战胜利后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中岛幼八回忆,他在1958年回日本后见到生母,“她讲了几句话,我听不懂。我的脑袋好像麻木了,根本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哭泣和拥抱,甚至都没留下多少记忆。”中岛幼八看到日本汽车上女售票员戴的帽子,觉得“那么小,只固定在头顶,感到非常可笑”。在街上,他看到穿和服的妇女,也会议论,“她们身后鼓起来的是什么东西?”由于语言不通,精神寂寞,中岛幼八一度打听去中国的船只,想回中国。


与实现了回国梦的日本遗孤相比,郜凤琴则一直未能遂愿。


郜凤琴一直想回日本。“我是吃松花江的水长大的,但归根结底是日本血统。”她说。


当初母女会面后,小林招子没有让郜凤琴去日本找她。“她后来再嫁了,怕影响家庭。我给她邮寄了一些东西,她没有回复。她去世的消息,也是别人告诉我的。”郜凤琴说。


1993年,郜凤琴开始在日语培训学校学日语。在哈尔滨家里的墙上,张贴着她穿着和服的照片。这件和服是她孙女从网上买的。


郜凤琴唯一的亲生儿子对她说,“妈呀,从我记事起你就找日本,到我50岁了,你还没有过去。”


来自日本政府的一封信能给她些许安慰。1987年,日本厚生省援护局庶务课给郜凤琴写了封信,“你们孤儿在战争结束时的逃难情况下,跟亲人分别,在异国过了40多年,你们的心情多么难受。”


参考资料:《日本遗孤在中国》(五洲传播出版社);《何有此生:一个日本遗孤的回忆》(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记录被忽略的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日本殖民统治与东北农民生活:1931~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直想回日本,我是吃松花江的水长大的,但归根结底是日本血统。


——— 郜凤琴


妈呀,从我记事起你就找日本,到我50岁了,你还没有过去。


——— 郜凤琴儿子


据统计,战后遗弃在中国的日本遗孤,总数在4 0 0 0人以上,分布在29个省,绝大多数在东北地区。


镌刻系列报道


总策划:曹轲 任天阳


策划:虞伟 王海军 龚慰


统筹:王莹刘丽君谢江涛 刘伟


执行统筹:高龙 吴倩


学术顾问:中山大学历史系李吉奎教授


本期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 高龙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中日友好:

  • 下一篇中日友好: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国侨办副主任李刚走访神户中华

    华人企业家王波:致力于科技研

    “2016在日中国企业协会-工行

    日本珍品来西安 展示唐代中国风

    “梵音东渡——日本醍醐寺国宝

    福岛工艺品会津本乡烧10月份将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