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东日本大地震一周年。日本的震后重建不太顺利,国内民怨很多。但日本社会的耐心还是显得很成熟,让人相信这是个能承受各种打击的国家。地震以来日本的表现很复杂,很难给它下总评。但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熟悉的那个日本相比,它看上去的确不同了。
这种不同,有一部分或许来自我们自身的变化。中国依然相对落后,但经济总规模以及很多具体产业的规模,甚至在产业门类上,已经超过日本。中国汶川地震后的重建速度,也显然快日本很多。日本仍然更先进,但一些领域已并非高不可攀。中国现在真正有了“平视日本”的自信。
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可谓各有千秋。中国大而粗糙,活力四射。日本精细发达,但有些萎靡消沉。两国同处多地震的西太平洋,人均资源都不多,在很多事情上,两国感同身受。
日本在亚洲率先崛起,一度造成它的狂妄。那段时间实际上只是东亚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中国正走在重新成为亚洲最强国的路上,现在或许处在我们重新整理对日本感受的恰当位置上。
我们应当恢复“正常的”心态看日本,即大国的、睦邻的以及就事论事的态度。中国的原则必须坚持,遇到冲突一切按原则和道理办。但我们不必有超过事件交涉本身的过多联想,轻易不动气,更不动怒。
这种平淡一是来自我们面对日本的自信,二是来自中国已是世界性战略力量,必须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事端和麻烦,总对日本动气也动不过来。大国的大度有主观的成熟,也有客观条件的强迫。
中日两大经济体的走近无可避免,以相互尊敬和学习的心态可以走近,相互鄙视甚至厌恶,也同样要走近。过去七八年两国没少相互横眉冷目,但贸易额却不断攀升,即是中日“扯不断理还乱”的客观写照。
国与国之间通常斗利,但中日之间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斗气”。整个东北亚似乎都被“气”左右了。“消气”至少是中日韩之间的必要选项之一。
要走出“气”的怪圈,强的一方姿态高一些很重要。过去日本的实力在东北亚处明显优势,但日本的姿态没高起来,反而不断挑动是非。今天中国强大了,我们应有比日本当初更有气度、与大国身份更相称的表现。
中国人应真诚同情日本的地震,真诚愿意看到日本走出持续了20年的经济低迷。中国人应当愿意与日本分享发展的机会,不妒忌日本继续保持对华的相对先进和发达。中国必须有胸怀真心盼周边国家好,我们自己的民族复兴才能走得更远。
这不意味着我们将在日本右翼的挑衅面前让步。同样这种不让步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自己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有比动气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们面对的地平线已经推得更远。一个人同时把握、平衡各种目标挺难的,国家也是一样。
但这就是大国的宿命。我们得活得比别人更矛盾,更顾及其他,也更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把日本作为我们在精神上成长壮大的磨练地吧,我们不会因此而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