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其他 >> 正文
真诚祝愿日本早日走出地震阴影

昨天是东日本大地震一周年。日本的震后重建不太顺利,国内民怨很多。但日本社会的耐心还是显得很成熟,让人相信这是个能承受各种打击的国家。地震以来日本的表现很复杂,很难给它下总评。但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熟悉的那个日本相比,它看上去的确不同了。


  这种不同,有一部分或许来自我们自身的变化。中国依然相对落后,但经济总规模以及很多具体产业的规模,甚至在产业门类上,已经超过日本。中国汶川地震后的重建速度,也显然快日本很多。日本仍然更先进,但一些领域已并非高不可攀。中国现在真正有了“平视日本”的自信。

 

  今天的中国和日本,可谓各有千秋。中国大而粗糙,活力四射。日本精细发达,但有些萎靡消沉。两国同处多地震的西太平洋,人均资源都不多,在很多事情上,两国感同身受。


  日本在亚洲率先崛起,一度造成它的狂妄。那段时间实际上只是东亚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中国正走在重新成为亚洲最强国的路上,现在或许处在我们重新整理对日本感受的恰当位置上。


  我们应当恢复“正常的”心态看日本,即大国的、睦邻的以及就事论事的态度。中国的原则必须坚持,遇到冲突一切按原则和道理办。但我们不必有超过事件交涉本身的过多联想,轻易不动气,更不动怒。


  这种平淡一是来自我们面对日本的自信,二是来自中国已是世界性战略力量,必须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事端和麻烦,总对日本动气也动不过来。大国的大度有主观的成熟,也有客观条件的强迫。


  中日两大经济体的走近无可避免,以相互尊敬和学习的心态可以走近,相互鄙视甚至厌恶,也同样要走近。过去七八年两国没少相互横眉冷目,但贸易额却不断攀升,即是中日“扯不断理还乱”的客观写照。


  国与国之间通常斗利,但中日之间在很多时候更像是“斗气”。整个东北亚似乎都被“气”左右了。“消气”至少是中日韩之间的必要选项之一。


  要走出“气”的怪圈,强的一方姿态高一些很重要。过去日本的实力在东北亚处明显优势,但日本的姿态没高起来,反而不断挑动是非。今天中国强大了,我们应有比日本当初更有气度、与大国身份更相称的表现。


  中国人应真诚同情日本的地震,真诚愿意看到日本走出持续了20年的经济低迷。中国人应当愿意与日本分享发展的机会,不妒忌日本继续保持对华的相对先进和发达。中国必须有胸怀真心盼周边国家好,我们自己的民族复兴才能走得更远。


  这不意味着我们将在日本右翼的挑衅面前让步。同样这种不让步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忘记自己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有比动气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我们面对的地平线已经推得更远。一个人同时把握、平衡各种目标挺难的,国家也是一样。


  但这就是大国的宿命。我们得活得比别人更矛盾,更顾及其他,也更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把日本作为我们在精神上成长壮大的磨练地吧,我们不会因此而吃亏。

[1] [2] [下一页]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日本和太鼓响山城 感谢中国地震援助
在日中国留学生报名慰问灾区儿童 为孩子带去欢乐
日本两华侨华人 总会共同获提名
日本华侨华人举办募捐音乐会支援地震灾区民众
中国媒体与日本华媒联合采访日本地震灾区
日本地震周年:在佐藤充家乡听救援中国人新故事
台湾慈济基金会捐助日本地震灾民逾21亿元新台币
日本赈灾救援周年临近 华人继续倾情投入奉献力量
日本大型活动答谢港人捐助灾民 港星齐打气
中国企业通过上海侨联向日本地震灾区赠发电设备
日本灾区儿童抵达保亭
百名日本地震灾区儿童应温家宝邀请抵海南疗养
日本灾区儿童海南疗养
日本人勇救中国女研修生身亡 日本侨团捐款致谢
沈阳与日本佐世保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
国家开发银行将为日本灾后重建提供金融支援
中国援助日本重建 放宽日本食品进口
日本代表在济南接受孔孟之乡对日震区捐款
菅直人就中国为东日本大地震提供的援助表示了感谢
日本医师向避难中国产妇提供住宅生产
香港红十字会拨款3000万港元支援日本红十字会
日本侨团将举行日中友好赏樱会 声援抗震救灾
成龙领衔香港演艺界为日本灾区慈善义演
中国帮助来自日本地震灾区人们灾后心理重建
香港发起“全城关爱日本大地震”筹款义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