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明天会更好——2008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在东京学习院大学举行,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亲临会场勉励两国青少年为日中友好而努力。 中新社发 朱沿华 摄
中国侨网消息:《日本新华侨报》11月24日刊发题为《永不落幕的中日友好“青春之歌”》评论文章说,以青少年友好交流为载体推进中日友好,增进了解,互相体谅,和而不同,也是中日关系进入更加理性务实时期的体现。事实上,青少年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中日友好的“品牌项目”,也是中日两国政府推助的“重点工程”,促进更多的中日青少年做和平的促进者、友谊的传承者、合作的拓展者。可以说,这场21世纪中日友好的 “青春之歌”大戏才刚刚揭幕,在新的起点上将演绎更精彩的乐章。
文章摘录如下:
在中日关系“回春”的季节里,即将在北京落幕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被认为是中日友好新起点上的一次“春播”,是2008“中日关系飞跃之年”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在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时代背景下,更显出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人们注意到,交流年活动在开闭幕之时,两国总理都专致贺电,并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中方开幕式起步,以麻生太郎首相参加日方闭幕式而做收尾的准备。如此高规格的安排在中日交流史上极为罕见。在胡锦涛主席“暖春之旅”期间,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还特地和胡锦涛共同出席了交流年活动,演绎出新时期有声有色的“乒乓外交”。如此盛况在中日关系中极具象征色彩。交流年活动从初春到深秋,胡锦涛主席寄语“举青春之力,谋世代友好”;麻生太郎首相评点“心与心的沟通,为日中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此期许和评价可谓“关怀备至,用心良苦”。
中日政治家和缘何如此看重两国青少年交流?答案或许并不深奥,但做起来需要真功夫、深功夫。
首先,中日同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两国为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作出贡献的能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大。新时代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要求两国从官到民必须加深相互理解,将“中日友好”推向更高更实的“战略互惠”层面。麻生首相最近对日中关系提出新的说法——“永恒的邻居”,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才能成为永恒的朋友和伙伴。而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是集国家外交与民间外交于一体的外事活动,体现出中日友好关系持续加温,对两国的未来具有深刻影响。
其次,中日关系经过多年风雨吹打,两国已经有一个重要共识,即“中日友好基础在于民心,未来在于青少年”。多年前,由于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倒行逆施,两国关系恶化,两国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互相厌恶、仇视的态度。最近,人民网“中国民众的国际观”调查显示,仍有66%的网民表示对日本“不亲近”,50%网民认为日本会再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而在日本,近年来民族主义情绪呈高涨之势,年轻人中的“厌中论”者逐年增加。因此,相对于政府层面的中日关系,更需要着眼于增进两国国民的感情。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指出,中日友好,民间感情是最真实、最广泛、最久远的,也是很难建立的。
同时更应该看到,中日青年加深友谊是中日世代友好的希望所在。青年一代对中日关系的态度、对中日友好事业的参与程度都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新世纪的中日友好事业需要培养“接班人”。中日“战略互惠”时代需要涌现具有正确历史观、能够互相信赖的年轻一代“亲日派”和“亲华派”,自觉肩负起传承中日友好的崇高使命。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感言:为了建立面向未来的日中关系,双方必须培养出能够“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取长补短的年轻一代”。
最后需要指出,理解是友好的前提,交流是理解的前提。上世纪80年代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不仅是中日交流史上的壮举,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积极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骨干力量,堪称“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的伟大样本。与2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中日青年对中国或日本的认识,印象和感性的比重更大,更易受舆论的影响。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日本)”,亲身体验,往往能让简单的、单向的妖魔化方式失效,减少文化误解,增加彼此间的理解度和宽容度,这也是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精神基础,可以使中日友好的种子深埋于两国人民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