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东京论坛:中日激辩敏感问题 为破冰寻出路
人民网10月29日电 第十届北京—东京论坛今天上午在东京召开全体会议及闭幕式。该论坛自2005年开始举办,是中国新闻界、学术界与日本民间组织携手,为促进中日关系发展、加强中日相互了解而共同搭建的中日精英交流平台。与会人员来自中日两国政商界、学术界、传媒界等各界。
原日本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曾先后多次在中国工作,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被认为是“知华派”外交家之一。他坦言:“在今后十年中,难以想象中日两国关系会突然变得平稳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最让他感到忧心的是,“两国民众在相互充分认识到两国关系重要性的前提下,却同时不知道如何看待对方,怎样去构筑同对方的关系”。
“中日两国的关系非常容易立即陷入到一种情绪化的怪圈里去。”在他看来,这是因为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非常难以解决的,而且难以用理性去考虑的复杂因素”,另外,世界在变化,中日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种和平与安定的、能被两国舆论所支持的合作关系,是一种非常艰难的事情。”
但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杨伯江却认为,谋求中日关系改善,不应该、也做不到避免敏感问题,特别是历史认识问题。“任何蒙混过关、敷衍了事,只能给未来更加剧烈的对立和摩擦埋下隐患。”杨伯江指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中都有明确记述,是中日关系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良好发展状态的基础之一,也将继续成为两国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要缓和当前紧张的中日局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面对当前的僵局,不少中日代表都表示,应当首先避免两国发生擦枪走火和军事冲突的风险。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日中两国政府的确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如果在外交上不能做到双赢,至少也应该互相让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姚云竹指出,“东北亚地区安全利益关系复杂,争端较多,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也有很多共同面临的问题。可以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入手,同时,即便在主权争端等安保领域,也是可以争取双赢的。东北亚区域内有多个合作框架,这些框架应当更为开放,不应以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等作为标准,应当找到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开展合作。”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沱生的赞同。“中日应当尽快建立安保机制,处理好双方在领土海洋权益争端、核扩散问题、海上通道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四方面的挑战。”张沱生指出,最近两国恢复海洋事务高级磋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双方恢复两国防卫部门的海上紧急联络机制磋商,对于加强东海地区的危机管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抛开政治因素,也有很多代表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就认为,未来10年至15年,将是中日经贸发展的黄金时代,是现在进行的合作的升级版。他的理由是,双方将从过去简单的货物贸易和投资发展到服务、金融更高的层面,从靠商品、靠货物的硬件双边合作发展到靠技术、靠创新的软件合作。
“中日两国都在进行经济改革,尤其是中方经济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日经济的合作或者互补性,今后还会有很大的潜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晋林波指出,两国在京津地区的雾霾治理上、在食品安全和绿色农业上、在健康医疗上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看好中日经贸合作前景的并不只有中方。原日本银行副总裁武藤敏郎表示,不仅中国正在推进的经济结构改革能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拓展更多领域,中国的发展壮大还意味着可以和日本一起投资开发亚洲的基础设施,不论是提供资金援助、建设机械,还是分享技能和经验。
“中日是邻国,是永远不能改变的,这是中日关系最基本的常识性的定位。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人们希望打开窗户能看到邻居的微笑,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得到邻居的体贴和关爱。”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论坛的开幕式上说,“无论两国有多少历史的恩怨,我们都应该以现实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彼此的分歧、对立和摩擦,不以眼前的争执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影响全局。”(郑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