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华人篆刻家沈强接受人民网采访。人民网 许可摄 人民网东京12月28日电(许可)今年8月,旅日华人篆刻家沈强荣获日本第40届产经国际书展“理事优秀奖”。该奖项是第40届产经国际书展新开设的奖项,沈强凭借由近200方印章组成的大型印屏作品成为首位获奖者。其实早在1992年,沈强在留学期间便报名参加了第10届产经国际书展,并摘得产经国际特大奖,当年的参展作品也是篆刻组印。对于30年后再度以篆刻作品获奖,沈强表示:“我觉得这是自己学艺道路上的一个脚印,记录了30余年的留日生涯。” 受祖父沈曾迈的影响和薰陶,沈强自幼研习书法绘画,曾师从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大家钱君匋,多年来苦心钻研中国传统艺术。80年代留学浪潮兴起,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沈强于1987年出国留学,来到了与中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日本。他说:“当时年轻气盛,希望凭一己之力闯出一个新天地。” 从东京学艺大学毕业后,沈强发挥个人特长,开设书画篆刻教室,在日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并定期举办书画篆刻展览,促进中日艺术交流。至今已开设百余场展览,前往观展的日本民众络绎不绝。他表示:“艺术需要观察,要了解当地人的心理和欣赏习惯,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艺术创作也要入乡随俗。” 篆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谈到篆刻的魅力,沈强显得格外兴奋。篆刻的文字之美、每个流派的特点以及石材的选择,他都如数家珍。如今,印章几乎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但日本却依旧保留着使用印章的传统。在沈强看来,日本篆刻保留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同时,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石材,中国篆刻对石材有极高的要求,追求如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内蒙古巴林石等著名印石,而日本篆刻目前所用的石材主要从中国进口,并未形成体系。其次是流派,中国篆刻流派众多,分为浙派、徽派、齐派等,各有千秋;日本篆刻则不讲究流派,大致分为风格工整的关东派和较为写意的关西派。 谈到如何在众多篆刻作品中脱颖而出,沈强有自己的心得:将中国传统流派与个人创作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笔墨丹青皆通晓的沈强,将绘画元素融入到篆刻的文字中,独树一帜的风格赢得了日本民众的青睐。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人,每次来观展都会细细观摩每一方印章,经常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近年来,沈强开始研究冷门的鸟虫篆,并计划推出相关书籍。 沈强篆刻作品《龙腾虎跃》。受访者供图 沈强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止体现在篆刻领域。在一个失眠的夜晚,他偶然看到月光映照在墙上的书法作品,其颜色随着光线的变幻显得十分别致,便尝试新的创作。经过一年半的反复试错,终于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全新的书法形式“彩墨书”。著名篆刻家韩天衡认为“学贯中西的沈强创作的‘现代彩墨书’是一种有份量、有厚度的呕心沥血的创造”,并评价沈强其人“生性不甘抱残守缺,是一个敢创新天地的勇士”。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沈强坚持每天刻印,目前已超过3万5000方。然而多年来的高强度用眼,让他患上了白内障,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沈强又得以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篆刻艺术。尽管已届花甲之年,沈强依旧对创作充满激情,每天在朋友圈“打卡”,分享篆刻、绘画和书法等作品,与同好交流,记录生活。“人生苦短,学无止境,一定要活得多彩、活得精彩,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出成绩。”浸淫书画篆刻30余年,沈强始终以此激励自己。 |
旅日华人篆刻家沈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篆刻艺术魅力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赵乐际会见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
日方提出希望再次租借大熊猫 中国外交部回应
“解读新时代中国——中日学者智库研讨会2025 in 大阪”举行
在川日资企业恳谈会成都召开 推动经贸合作
中日韩文化交流年 小林国雄看好盆栽传播
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访问对外友协
刘建超会见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
大阪世博会四川活动周正式启动
中日民间组织举办45周年友好条约纪念活动
中日联合摄制纪录片《和平之路》,促进历史和解
中日联合举办“友好城市”论坛,深化地方合作
中日达成中小学姊妹学校共识,促进青少年交流
扬州直航大阪 瘦西湖与难波的白昼之约
李熙燮谈中日韩合作:以同舟共济精神为引领
中日韩合作不断前行 颜亮寄予厚望
中日学者联合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日友好协会与携程推出“友好自驾游”,吸引中国游客
中日青年动漫交流营在东京开幕,吸引中国留学生
中日友好协会在青岛举办“日本文化节”,吸引中国家庭
东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中日文化周”,促进学术交流
中日友好医院与东京大学合作,推健康交流项目
中日高校动漫交流赛在东京开幕,吸引留学生
上海举办“中日茶文化节”,促进民间交流
中日友好协会举办“2025微博文化交流夜”,表彰明星贡献
北京大学与茨城县深化友好交流,吸引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