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过程中,桂理江子和患者愉快地交流着。(记者 邹红阳 摄)
徒弟李杰送给江子的京剧脸谱。(记者 邹红阳 摄)
□本报记者 郑晓蕾
12月23日,桂理江子踏上了回日本的行程。
在她的行囊里,珍藏着几副鞋垫和京剧脸谱等中国元素突出的礼物。这是她在市工伤康复中心的威海同事,赠送的纪念品———作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2008年外派中国志愿者之一,桂理江子在康复中心从事了两年的技术援助工作,与同事和患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是什么让这个生于1980年的女孩放弃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选择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担当志愿者?两年来她如何克服各种困难适应这个城市的生活?此次志愿者经历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收获?在桂理江子离威前,记者怀着种种疑问走近了她。
一场杂技让她迷上中国
“慢慢抬腿,放松。很好,就是这样。再来一次。”一头乌黑的长发一丝不乱地扎在脑后,脸上淡淡的妆容恬静自然,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微笑时会变成弯弯的月牙,日前,记者在市工伤康复中心见到桂理江子时,她正在为患者丛先生做腿部康复治疗,帮助在车祸中受重伤的丛先生恢复行走能力。
其实,2007年底向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报名外派志愿者时,江子已经在日本千叶市的一家医院从事了五年康复训练工作。2007年,一位与她共事的前辈刚刚结束了在中国的志愿工作,这位前辈充满激情地向江子讲述了她在中国的生活。
当时,听着前辈的讲述,江子记起小时候随父母到上海旅游时看到的那场让她震惊的杂技表演。那场杂技让她开始对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有了深刻的印象,而那位前辈的经历则让她对这个国家更加着迷。因此,2008年元旦,江子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工作,来到了中国。
两年来,为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江子利用为数不多的几个假期,游览了中国许多城市及名山大川,进一步体味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爱心奉献1600名患者
作为一名技术援助志愿者,自2008年来到威海后,江子一直未回过日本,和家人的交流也仅限于网络视频。两年来,她的大部门时间都是在康复训练室及与同事交流业务中度过的。两年来,江子已经为1600多名患者送去了康复的希望。
在江子眼中,康复训练是一份极富有人情味儿的工作,因为很多患者是骨折或瘫痪,受久病不愈的心情影响,很多人时常不配合训练,或者在训练过程中进展缓慢,面对这样的情况,训练师自己不仅不能烦躁,还要千方百计调动患者情绪。
“开始训练时,我就会跟患者说明康复训练急不得。训练过程中,发现患者急躁,我就会在心里暗示自己不要着急,并一点一点地帮助他完成每一个训练动作。一旦发现患者有了进步,我就会鼓励他,让他坚持下去。”简单而朴实的训练心得透露出她对患者倾注的爱心,也正是这份爱心的驱动,很多患者才对她格外偏爱,即使训练结束,大家也经常到康复中心看望她,和她一起分享康复的喜悦。
学会说威海方言
康复训练不是简单的机械式训练,为了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训练者每接手一个新患者都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状况,而在训练过程中,双方还要不时地交流训练方式及训练感受。
采访当天,江子为丛先生讲解训练动作、带领他训练时,记者发现两人之间非但没有交流障碍,而且时常可以听到他们之间朋友般轻松自在的聊天。然而,两年前,当江子在国际协力机构位于北京的事务所告别众多日本志愿者,在威海开始全新的工作和生活后,听和说汉语却成了她的心头病,尤其是听很多难懂的威海方言。
“起初,说不了几句汉语,心里十分着急。那时,同事们就会主动帮我翻译。慢慢地,大家的交流就顺畅起来。”江子领悟能力很强,两年来,在同事的帮助下,她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不仅突破了语言障碍,能说写中文,还学会了“波棱盖(膝盖)”等很多晦涩难懂的威海方言。
她说,学习语言时,患者和同事都是她的老师,这个鹦鹉学舌般的学习过程,成为她心中一个快乐而又美好的记忆。
相关链接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成立于2003年10月1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8月1日的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是直属日本外务省的政府机构。它以培养人才、无偿协助发展中国家开发经济及提高社会福利为目的来实施国际合作。其中,中国事务所成立于1982年,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在世界101个国家设置的事务所中较大的一个。目前,在中国实施的合作领域包括环境保护、节能、防治传染病、支援改革开放、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