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 思考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6-7 10:25:5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中新网北京6月1日电 东京消息: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6月1日应邀出席日本对华友好七团体之一的日中协会交流大会,发表“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思考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演讲。日中协会会长、前自治大臣野田毅,协会特别顾问、前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日本经济界、教育界、智库等100余名会员及日本媒体人士出席活动。 孔铉佑在演讲中表示,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这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今天我们纪念邦交正常化5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思考邦交正常化给中日两国带来了什么?下一个50年该怎么走?中日邦交正常化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为两国开创了50年和平,造就了中日长达50年的发展机遇期,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从中汲取的重要启示,就是要始终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抓住两国人民渴望和平、共谋发展的核心诉求,把握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方向,绝不能因一时一事而动摇。 孔铉佑指出,50年后的今天,无论国际形势还是中日两国自身都发生很大变化,中日关系新老问题交织凸显,再一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关键路口,面临走回头路甚至误入歧途的风险。我们希望双方作出正确选择,维护和巩固中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把一个更加成熟稳定的中日关系带到下一个50年。为此双方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解决好认知定位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日本的威胁?这是日方必须回答清楚的根本性问题。无论中方如何发展,我们从未把日本当成自己的对手或敌人,始终主张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但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当前日本国内把中国视作战略安全威胁的倾向正在上升,执意联美遏华的示强论调和消极举动正在增多,值得双方高度警惕。日方是否打算再次走上以邻为壑甚至与邻为敌的歧途,是否要将两国关系推向对立对抗的老路。这不仅关乎中日关系走向、日本自身利益,也关系到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希望日方保持战略理性和清醒,奉行更加积极的对华政策,真正把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落到实处。 二是要高举合作共赢旗帜。中日经贸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典范。越是在两国关系遇到困难之时,双方越要发挥经贸合作“压舱石”和“推进器”作用,持续做大共同利益,为两国关系注入更多动力和稳定性。我们始终将日本作为重要合作伙伴,欢迎日方加大对华投入,乐见日本企业在对华合作中取得更大成功。希望两国经济界坚定合作信心,不断深挖合作潜力,培育打造新增长点,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疫情下各自经济复苏发展提供更大助力。双方也要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用合作共赢的正向思维取代输赢多寡的竞争逻辑,在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 三是要有效管控矛盾分歧。历史一再证明,中日关系好与坏,很大程度取决于矛盾分歧能不能管得住、管得好。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双方达成四个政治文件,为处理历史、台湾等重大原则问题立下了规矩。双方近年也就妥处涉海等敏感问题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信守这些规矩、原则和共识,是两国政府彼此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双方管控矛盾分歧必须恪守的根本遵循。双方应切实做到重信守诺,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双方共识精神,妥处重大敏感问题,通过对话协商建设性管控矛盾分歧,确保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台湾问题是事关中日关系根基的高度敏感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将对两国关系带来破坏性影响。凡是熟悉中日关系历史的人都清楚,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妥处台湾问题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得以实现的前提,日本政府在邦交正常化之初向中方作出过明确承诺。我们注意到,在当前美方肆无忌惮大打“台湾牌”、不断搅动台海局势之际,日方与美策应配合,不时在一个中国原则上搞“小动作”,涉台消极动向密集突出,一些人公然鼓吹“台湾有事”等极端论调,严重助长“台独”势力嚣张气焰,给中日关系发展制造了严重障碍。我们希望日方信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迄今承诺,不逾矩、不越线,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避免对中日关系带来更加严重冲击。 四是传承弘扬友好传统。民间友好是中日关系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战后以来,两国人民怀着永不再战、世代友好的坚定信念,掀起以民促官、以经促政、以地方促中央的民间友好热潮,推动实现邦交正常化和中日关系不断发展。以日中协会为代表的一大批友好团体脱颖而出,成为中日友好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今天,发扬中日友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这个初心不能丢,友好大旗要坚定扛下去。双方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及民间、地方交往,保持交流热度频度,增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扭转民意下滑势头。中日关系的未来寄托于年轻一代,双方要重点加强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心中日关系发展,积极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引领新时期民间友好的新高潮。(完)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