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的30年寻面之旅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坂本一敏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2-11 6:14:3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编者按】 1975年,日本近畿旅行社中国旅行部成立,开始长达27年的中国旅游业务。中日恢复建交后,坂本一敏成为首批进入中国开发旅行线路的日本人。 坂本一敏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专攻美学美术史方向。就职于日本近畿旅行社后,他就开始负责中国相关业务并首度访华。那之后他一共到访中国290余次,走遍了中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去过中国2000多个地方,最重要的是,吃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面条。为了收集资料,他吃了3000多碗中国面,近百种面食。可以说,从一碗碗面中,他见证了中日友好,也见证了中国的巨变。 他去了黄土高原,尝试了油泼面和抿节面,前往西安、黄陵、延安、米脂、佳县和榆林,品尝豆面、莜面和红面,在长白山与地道的延吉冷面过招,在呼伦贝尔吃蒙古刀削面。贵阳行,他尝试肠旺面,在青海,他吃过羊肠面,在他打过卡的清单里,还有1元钱的四川燃面。甚至是“尼姑面”和“马肉米粉”,这些大部分中国人都没吃过和听说过的面食,他也替我们尝了尝。因为大部分行程发生于1990年代,因此《只为一碗好面:一个日本人在中国30年的寻面之旅》一书中配合了大量作者沿途拍摄的胶片照片,具有特别的颗粒感和时代感。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节选坂本一敏1996年前往丝绸之路南道,与“拉条子”这种独特的新疆面食遭遇的独特经历。 和卫局长约好的丝绸之路之行 1990年1月到1994年4月,我一直在北京的事务所工作。那期间正好赶上甘肃省旅游局的卫孺牛局长来中央党校学习。他是个很直爽的人,我们俩比较合得来,在北京时经常一起吃饭。卫局长说他喜欢吃咖喱饭,我就叫他来我在北京的住所,让太太做咖喱招待他。我和卫局长曾经约定,趁都在北京的这段时间,一起去敦煌以西,即所谓的丝绸之路南道旅行,可是还没等成行,我就调任回国了。 从敦煌继续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分为经哈密的北侧道路和经玉门关过楼兰的道路。从楼兰再往前就又分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的天山南路和沙漠以南的丝绸之路南道。经哈密去往吐鲁番、乌鲁木齐一线很早就对外国人开放了,但是从楼兰开始途经米兰、且末、民丰一带直到1994年3月才终于有一部分开放,那里的交通状况不容乐观,从日本到丝绸之路南道的旅行至少要有10天的时间,所以我调任回国后,旅行计划一直没能实现。最终实现与卫局长的约定是在我回国后两年,即1996年的黄金周假期。这一年,前后假期调整可以连休12天,于是我利用其中10天,实现了旅行的约定。此外还有一个缘由,这一年我在筹备一条用时20天的新路线,即从敦煌出发,环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周,再回到敦煌。因此实地考察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4月25日出发,我先在北京住一晚,第二天经由西安飞到敦煌。从兰州开车到敦煌的卫局长、常立新等中方人员在等着我。住宿的酒店是敦煌宾馆,我的房间是北楼210室,据说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曾经住过的房间。 4月28日,我们一行人向着丝绸之路南道出发了,出发前吃了美味的牛肉拉面。 这次旅行成员有我、我的朋友岩佐、北京的康战义、兰州的常立新,还有卫局长和兰州金城宾馆的总经理、旅游局的人,一共7个人。分开两辆车,其中一辆是为这次旅行新买的。此去所到之地没有手机信号,两辆车上都备有无线对讲机以方便联络。 行驶在输油路上 按照地图计算了一下,第一天的行程是690公里。先走上了阳关大道,至今我已经经过很多次阳关。路的左边是连绵不绝的鸣沙山。过了去阳关的三岔路口,上了去喀什的道路,这是一条从未走过的路,让我心情激荡。离开敦煌1小时之后,从甘肃省进入青海省,经过了叫阿克塞的小镇。车上显示仪显示此地海拔2300 米。在这里,车向西拐,离开了大路,再一直前行,就是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公路。我寻思着什么时候顺着这条路去趟拉萨。 11点,到了冷湖镇。在这里稍事休息,加油,吃饭。沿着路,餐馆一溜排开,距路边也就50多米。我们找了一家相对比较干净的,吃了白皮面。所谓白皮面,就是米饭的替代品,根据自己的喜好就着菜吃。 油沙山油田的油井 白皮面(冷湖镇)。白皮面里什么都没有,只是水煮过的面。像吃米饭那样,就着菜吃,或者把菜浇在面上拌着吃。 到这里的道路状况出乎意料地好。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要把西边开采出的石油运送到东边的敦煌,青海省石油管理局就铺设了这条路。正因如此,油田以西的路况仍然很糟糕。 再次出发,车行驶在戈壁滩上。路况还是很好。我在地图上寻找自己所在的位置,没有这条路。可以理解,这条路是石油管理局刚刚建好的。道路类似于从四边形对角线延伸,使我们到达这天的目的地花土沟少跑了不少。 我们从冷湖镇出发,走了3个小时,能看到周围油库多了起来,这里是油沙山油田。到达花土沟是下午4点,从敦煌到这里是600公里,比计划少走了90公里。 可是,已经预约的酒店说没有房间了,甘肃省的一行人在前台交涉了一个小时,还是没能拿到房间。在这期间,北京来的康战义不知从哪里领来一位男士,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可以了。问了得知,他去二楼找到了正睡着的酒店负责人,毕恭毕敬地请求了一番,我们成功拿到了房间。好不容易到手的房间在二楼,爬楼梯时,我突然感觉喘不上气,一个趔趄。我觉得很奇怪,看了一下高度计,花土沟的海拔是2900米。 第一次踏上若羌之路 第二天,4月29日。一夜无梦补足了精神,我在酒店周围散散步。昨晚强风四起、沙尘飞扬,犹如西部片场景的小城,现在一下子平静了。我在附近的集贸市场看到“兰州牛肉面”的招牌,赶紧进去瞧一瞧,有饸饹汤面,我点了这个当作早餐。即便叫饸饹面,用的还是小麦粉,只不过用饸饹床作为压面的工具而已。这天刚好停电,电动的小饸饹床动弹不得,只得手工把面压出来。 这一天的目的地是若羌。其实,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正在策划的旅行路线就包括这一段,所以我这次旅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实地考察可行与否。这次与我同行的人中谁都没有走过这条线,道路状况如何、有无餐饮等,没有一个人清楚。不出所料,从酒店出发后不久,就变成了坑坑洼洼、很糟糕的路。道路伸向阿尔金山中。经过一个半小时,我们跨越了海拔3000米。像覆盖着白雪一样的大山近在眼前,让人产生少有的窒息感,那是石棉矿山。在日本,石棉被指定为致癌物质,在这座矿山劳作的人们安然无恙否?正思考着,车已经由青海省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了。 30分钟后,真正的雪山出现了,在行进方向的左侧,大概是阿尔金山脉的一座山峰吧。右侧是辽阔的湖水和草原。这个时期,草还是干枯的,夏天到来的话,我想这里一定风光无限。看着湖水,一时间,心一下子沉静了下来,不一会儿,又进入山路。已过下午1点,我们到达似乎海拔最高的地方,休息。下起雪来了,气温也降到了0摄氏度,显示海拔为3600米。景色壮观,但是冷得不能在外久留,大家合影留念后赶紧回到车里。 接下来是下山,下山途中,路况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像是路,倒像是旧河床,或者是道路被洪水冲毁后的遗迹也未可知,到处横着巨大的岩石,如果不是四轮驱动就绝对无法通过这条道路。一直到下午两点以后,没看见一个人影,餐馆什么的更是全无踪迹。终于看到护路工的家,我们跟人家要了热水,拿自带的康师傅方便面、酒店的煮鸡蛋、炸鸡作为午餐。大概是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把肚子摇晃空了,这样的一餐显得美味无比。餐后,我们沿着尚未解冻的米兰河前行,走了40分钟,终于又见人烟,立着“新疆建设兵团三十六团场”牌子的三岔路口出现了。三岔路口向右,是去米兰古城遗址的路。 至此,海拔1000米在高度上已经没有什么令我担心的了。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自古以来就令人闻风丧胆的被称作“黑色风暴”的沙尘暴。 当时米兰古城遗址尚未正式对外国人开放,要得到特别许可才行,即便有了许可证,要去遗址,还要缴纳300元。此外,外国人的话,每带一台相机需要额外缴纳200元。 米兰遗址,是由斯坦因发掘的,最为有名的是色彩浓重的希腊风格的“有翼天使”壁画。不知为什么,应该称得上是米兰的象征的佛塔,在广阔的遗迹中显得如此瘦小。穿过遗迹北上,就是迷失之湖罗布泊,再向前就是楼兰。这次我们沿反方向,向若羌行驶。这一日走了425公里。 我们在若羌宾馆吃晚饭,主食仍是拉条子。这一根面,很长很长。用筷子夹起面站起来,面都不会断。制面时,大概是左手拖着又粗又长的面剂子,右手不断拉抻制成的吧。 米兰佛塔 拉条子(若羌)。拉条子是由一根面剂子拉成的,没有断口,是长长的一整根。若羌拉条子里面没有配菜,可以叫白皮面。 沙尘暴中奔赴且末 第三天,4月30日。我在早晨散步时听说,酒店前有一家从四川来的女士开的餐馆。虽然也能做拉条子,但是我要了一碗满满是汤的肉丝面片。只因为大师傅是四川人,所以满满都是川菜常有的花椒味。 这一日,我们就要出发了,在丝绸之路南道上,从保留着古老地名的若羌到且末。不过,古时候的丝绸之路在遥远的北边,已经被湮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了。 出了被绿色环绕的绿洲城市,周围景色一下子变成了黄色调。天气还算好,但是天并不蓝。刮了一夜的风还没有停,依旧漫天沙尘。这个地区每年从4月到5月是强风季节,细沙尘漫天飞舞,完全看不见前方,所以会迷失方向。这种沙暴被称为“黑色风暴”,自古就令人恐惧。 出了若羌1小时后,在我们参观瓦石峡古城时天气还好,在江尕勒萨依仅有的一家餐馆(房子也仅此一间,主人是电话线管理员,兼职经营餐馆)吃拉条子的时候开始,风大了起来。车外,沙尘猛烈得让人根本睁不开眼睛,我赶紧把事先准备的风镜取出戴上。 日本产四轮驱动在狂沙与沉沙中几度抛锚,走走停停,下午4点多,我们和后一辆车失去了联络。对讲机也失去了作用。风越来越大,可见度仅在5米左右。沙尘狂舞,根本看不清路与沙漠的界限。大概30分钟后,我们终于通过对讲机知道了那辆车的位置,于是调头返回去找。原来,后面的车因为看不见我们的车,在该拐弯的路口没有拐,继续直行,所以走丢了。 调头走了一段我们又停下来,准备等沙尘暴减弱一些再走。得知两台无线对讲机取得联络时直线距离也就10 米左右,仅仅这个距离,彼此已经不在视野之内了。 到达且末的酒店已经晚上6点了。行驶距离410公里。风势没有渐弱,酒店四周高大的白杨树在风中摇曳,发出“咻咻”的声音。 肉丝面片(若羌)。汤汁有花椒味,问过得知,大师傅是四川人。 拉条子拌面(江尕勒萨依)。江尕勒萨依仅有的一家餐馆的拌面,编花绳式拉出的面入锅,非常好吃,可是沙尘透过墙壁的缝隙吹进面里,断送了美味。 戈壁滩中驶向且末古城遗址、民丰 5月1日。酒店周围一家餐馆都没有,早餐吃面的想法几乎化成泡影,好在酒店餐厅里有“揪片”(面片),类似日本的面疙瘩汤,可不怎么好吃。 这一天的行程是由且末到民丰。风还没有停,我们向着且末古城出发了。只有且末是离过去丝绸之路南道最近的城镇,却没有像样的路通到且末古城,我们只好在戈壁滩中向前挺进。我们拜托酒店的一位负责人做向导领路,他之前去过那里很多次,可是到了出发时间,这个人迟迟不出现。司机对路线一无所知。刚巧这一天是劳动节,又是古尔邦节。我们忐忑不安地等了20分钟,那人出现了,终于可以放心地上路了。 玄奘、马可·波罗都曾到访且末古城,然而去那里的路是沙漠之路,没有向导是绝对无法辨认出的。听说这条路上至今都散落着陶片、织物片,稍稍挖掘就可以出土些什么。 出了且末绿洲4分钟后,胡杨林映入眼帘。光秃秃的胡杨林风景,令人心生畏惧。胡杨是650万年前就生存在地球上的古老植物,据说世界上90%的胡杨都在中国。 在一个有餐饮街(确切说是4间土坯房)的地方,我们吃了拉条子拌面作为午餐。面是手工制成的,番茄、辣椒调味适中,味道相当不错。 查看这一带的地图,安迪尔古城遗址就在附近,但是这次时间不够,所以没有去成。进入民丰之前,我们走了一段耗费3年时间,1995年才全线通车的沙漠公路。这条路正好把塔克拉玛干沙漠分成两半,由北道的轮台至南道的民丰,全长550公里,是一条铺装完备的道路。对于直面生死、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斯文·赫定来说,完成这样一条道路,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吧。铺设这条道路,也全仰赖于沙漠中发现的油田。晚上6点40分,我们终于抵达民丰,全程300公里,算是比较轻松的一天。 民丰的酒店里,除了拉条子,还出现了稀有的米饭。把自带的即食牛肉咖喱倒入面和饭里,得到了随行人的好评。 揪片(且末)。同是小麦粉做成的,为什么拉条子好吃,揪片就不好吃呢?小麦粉的味道很浓,是烫面疙瘩,也叫面片。 拉条子拌面 和田的“玉古勒” 5月2日。这一天是从民丰到和田。民丰有斯坦因发掘过的民丰尼雅遗址,非常有名,但是地处离城中心100公里以外的沙漠里,只为游览而去的确有点勉强。从这里到喀什,一路是知名的绿洲城市,路况也非常好。 花费了1个小时多一点,我们先到了于田——曾经的克里雅。这里有种独特的风俗习惯,女人头上戴着一顶茶碗大小的喇叭形小帽,叫作“太力拜克”。我非常想见识一下,就跑到城中,看到偶有经过的女士戴着那个。 我们在策勒的雄鹰餐厅吃午饭。和一路所经过的不同,这是家很气派的餐厅。大家据自己所好,分别点了拉条子拌面和炒面两种。这里的拉条子,是两手翻花绳似的制作方法。大家每样都吃一半,两种都是番茄口味,味道不错。 和田城东边,白玉河缓缓流淌。和田过去叫于阗,这条河也曾叫于阗河,是玉的著名产地。通常每年7 月,雪水融化带着玉石流入河中,10月枯水期开始采集。现在是5月,还不是采玉的季节,我就捡了几块白色的像玉的石头做纪念。 从于阗国都城的约特干遗址发掘出的黄金制装饰品曾在日本展出,知名度很高。沧海桑田,如今那里是一片田地。但是即便在今天,土沟里随便挖一挖,就会有古钱币被发掘出来。在郊外,还有一处被称作“于阗的西城”的玛利克瓦特遗址,还有一些看似建筑物的遗留。只因和田有机场,所以与别处绿洲不同,这里人口众多,商业发达。特别是与日本箭羽纹相近的艾德莱斯丝绢和丝毯,闻名中国。 这一天走了350公里。晚上去夜市找面。有种面叫作“玉古勒”,面里有种出产在和田叫“恰玛古”的蔬菜(对心脏有好处的药)。面和恰玛古一起放在锅里煮,放盐调味。端上桌之后,根据自己的口味撒上孜然、胡椒、香菜。有趣的是,吃这种面不用筷子,要用勺子。 玉古勒(和田)。面里有和田特产恰玛古。面的粗细似兰州拉面,热汤,要自己调味。第一次遇见要用勺子吃的面。 让我眩晕的卡拉库里湖 5月3日,行程即将结束,我们从和田前往喀什。沙尘漫天飞舞,导致始终没能得见的昆仑山脉终于露出真容。风好像停了。路上来往的卡车多了起来,行人也渐渐多起来。路两边,高大成熟的白杨树整齐地排列着伸向远方,完全感受不到这里已经是边境地带。 翻过皮山,到叶城的登山宾馆吃午饭。这里吃的当然还是拉条子拌面。从叶城向南有一条路,沿这条路经过西藏的冈仁波齐,可以到达拉萨。而且,从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登顶的登山队要经过此路,必须在这里用餐,所以宾馆起名为登山宾馆。 从这里再向前,就是莎车、英吉沙等绿洲城市,都是我在读过西域探险的书之后深深印在脑中的地名。一鼓作气走下去,我们在晚上7点到达喀什的酒店。这一天行驶距离是560公里。从敦煌出发,6天时间共走了2600公里。 当晚,同行的卫局长为首,甘肃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行社的人,还有一路长途驾驶的司机师傅与我频频举杯。我大概兴奋过度了吧,竟有些喝多了。本来约好了再去喝第二轮的,不承想一进屋我就昏睡过去,连衣服都没脱。后来听说,他们来叫我时,看我睡得正香,就没叫醒我。这顿大酒,严重影响了第二天我在卡拉库里湖的游览。 去卡拉库里湖,汉族人需要办通行证。我们是前一天才决定去这里的,所以同行的汉族人没能办成通行证,最后只得维吾尔族的艾斯凯尔和我们两个日本人一起去了。 因为去年的洪水,道路遭受严重的破坏,车前后左右剧烈地晃动。路断掉了,我们就在河里走了一段。海拔渐渐升高,身体感觉有些异样。卡拉库里湖在海拔7 546米的慕士塔格峰脚下,海拔3600米,和富士山差不多的高度。我完全没有感觉到已经来到了如此高度,全赖前一晚的一场大酒。 卡拉库里湖 拉条子拌面(叶城)。除了番茄味的,还有一种很受当地人欢迎,以羊肉为主料的拌面。 终于到了卡拉库里湖。两座高峰被云雾遮挡住了,看不到踪影。即便看到了,就我当时的身体状况来看,估计也没有余力欣赏风景了吧。我感觉越来越不妙,几乎站不住了。摇摇晃晃奔向厕所,在里面坐了很长时间。即便到了午餐时间,我也一点食欲都没有。同行的人特意让厨房给我做了多汤的挂面,喝下这汤,感觉身体渐渐恢复了正常。云,没有散去的迹象,我们只得早早离去。和来时一样,路况很糟,但是身体舒服了很多。到达喀什后,和昨天完全没有两样。当晚举行告别宴会,我没有接受教训,又喝了一顿。 这次旅行,让我再次领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无处不在、无不美味的拉条子的可贵之处。 《只为一碗好面:一个日本人在中国30年的寻面之旅》;坂本一敏 著 ;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