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感动了全中国的一个日本老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0-29 6:17:35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创 群学君 群学书院




远山正瑛先生(1906-2004)


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外国人,像远山正瑛先生(1906-2004)那样,深深记挂着着中国北方的一片大沙漠,并在生命中最后的十五年,拼劲全部力气,把这里从“地球癌症”变成塞北绿洲。


甚至直到死后,还把一半骨灰,留在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上。


在当地很多人眼里,远山正瑛是一位圣人。


在这个星球上,总有一些人,能够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抛开狭隘的历史恩怨。在这个人们依旧为一时、一地、一国之私利撕扯、斗争以至不惜互相毁灭的时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未来的希望。


感动了全中国的一个日本老头


文 | 群学君


01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有一片广阔无垠的,这就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沙漠的腹地达拉特旗乌兰乡,是面积30万亩的恩格贝。


在蒙古语中,恩格贝是“吉祥”的意思,据说,历史上,恩格贝也曾经是水草丰美的绿原,但是近代以来,战乱、洪水、滥伐、滥垦终于让黄沙抹平了这里的景色。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50毫米左右,风狂沙漫,植被稀疏,被称为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


作家李雨生曾经在内蒙插队八年,看过无数戈壁荒滩,但他说自己第一次来到恩格贝,仍然被这里的荒凉所震惊——据说,这里的沙子,借着贝加尔湖的强劲北风,可以吹过北京、天津,吹过渤海,并一直吹到日本。




昔日恩格贝


然而,如果你今天再到恩格贝,会发现这里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整个恩格贝,种植乔木300万株,灌木30000多亩,草坪50000多亩,经济作物1000多亩,还成为三北地区最大的鸵鸟养殖基地和最好的白绒山羊养殖基地。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碧水蓝天,绿树清风。每年慕名而来的观光客,成千上万。




今日恩格贝


而这一切的变化,起源于一个日本老头。20年前,84岁的他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树,此后的15年里,他带领团队种下超过200万株各类树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个人种树最多的纪录。


这个人就是原日本鸟取大学农学教授远山正瑛。


02


远山正瑛第一次到中国,是1935年,那时他是京都大学农学系年轻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农耕文化和植物生态。来中国的第二年,远山和妻子在库布其沙漠买下一块试验地,准备研究沙漠环境下的农业生态。


日本侵华的战火摧毁了他的研究计划,更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远山正瑛与夫人


回到祖国,他继续未竟的沙漠研究,日本漫长海岸线上24万公顷沙丘在他的长期努力下得到了有效治理,美国《明星》杂志称誉他为“日本沙人”。


只是远山从未曾忘记他学术研究的起点:北中国那片荒凉的大漠。


1979年,中日关系正常化,第二年,年已74岁的远山正瑛组织“中国沙漠开发日本协力队”飘洋过海,回到中国,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来回奔波,在黄河上游的沙漠上,栽种葡萄等植被,足迹踏遍了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困惑:“中国的沙漠治理专著不少,实干的人却不多。”


十年之后,远山正瑛接到一封来自中国的邀请信。发信人是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的布赫,布赫听说远山数十年关注库布其沙漠治理的事迹,特意邀请他再来考察。


远山正瑛又来了。


布赫邀请他去了恩格贝。远山正瑛惊喜地发现,早在一年前,时任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副总裁的年轻人王明海,就带领一班人开进恩格贝植树造林,围建草牧场。远山正瑛被他的沙漠综合开发示范区的计划所吸引,他做了个惊人的决定:出任恩格贝沙漠开发示范区总指导,在恩格贝留下来治沙。


那一年,远山正瑛已经84岁了。他对比自己小将近50岁的王明海说:“沙漠是祖先欠下大自然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去为祖先偿这笔旧账”。两人约定:今生今世,不治住沙,就不离开恩格贝。




远山正瑛与王明海


03


治沙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刚开始走进沙漠时,连走路都要手拉着手,否则风会把人卷走。没有电,更令人绝望的是几乎没有水,最初几年,树苗的成活率不到五分之一。


远山正瑛和中国志愿者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把木棍砸进沙里,然后横放沙柳条,并且要将它们固定住,以保证柳条格子里的沙子不再流动。一个人一次只能提两桶水,而种一棵树却需要浇六桶水,这意味着,每灌溉一棵树苗,他们平均要走一公里。


在恩格贝,日本老头远山的“坏脾气”是远近闻名的。


为保持水分,树坑要深挖80厘米,志愿者少挖哪怕一厘米,远山先生都会破口大骂。


当地农民图方便,进出恩格贝不走大门爬围墙,直至爬豁了口。远山屡修屡坏,最后拉来一车大粪,把围墙涂个遍,于是再也没有人从围墙爬过。


鄂尔多斯的市委书记去看望他,被晾在一边理都不理,最后书记卷起袖子,陪着远山松了一个多时辰的土。


《读卖新闻》的记者漂洋过海来,远山递给他一把铁锹,然后说了一句:“只靠纸上的报道,世界是不会绿起来的。”




远山先生在治沙工地


几乎所有和远山先生共过事的人,都能体会到他的倔强、勤勉、执着和事必躬亲。插条的切口要平整,长短粗细要均匀,成捆时捆绑的松紧要适度;用完农具要清洁,摆放要整齐划一……任何的细微末节,他都精益求精。


他的一辈子,永远都是那样。


从85岁到生命终止,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他每年来恩格贝居住至少半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六个小时。王明海说,日本产的大头皮鞋,做工精细,质量优良,远山先生在恩格贝,穿坏了将近100双。




远山正瑛先生(右)


04


每年不在恩格贝的半年,是远山先生在日本最主要的工作,是为治沙筹款。


他带着王明海在日本巡回讲演,向他的同胞们讲述绿化黄河两岸的意义:


环境问题早已超越国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有跨越狭隘国土边界的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人绿化中国沙漠也是在帮助自己。同时,作为对侵略中国的一种补偿,日本也应该支援中国的建设事业。




来中国治沙的日本友人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变卖了老家多处房产。还在日本号召“每人每周省下一顿饭”,用一年积攒下的钱来中国种树,支援恩格贝的“百万树苗计划”。他号召日本小学生到车站、码头捡被丢弃的可乐纸杯,收集起来整理好运到中国,抵达库布其沙漠之后再在里面放上种子,作育苗之用。


在他生前,超过7300名日本人,先后自愿自费参加“中国沙漠日本绿化协力队”,来到恩格贝参加绿化沙漠运动,其中就包括日本前大藏大臣武村正义。


一位当年随日本侵华军队到过内蒙古,在包头城楼上站过岗的日本老人,来到恩格贝,说他的心都在颤抖。当年,他是扛着枪来的;现在,他是扛着树苗来的,他要栽下绿树,栽下一份忏悔,让绿色永远记住中日人民的世代友谊。


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澳大利亚人、奥地利人、韩国人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的同胞,也陆续到了恩格贝。


无论是从新闻媒体得知的,还是人人口耳相传的,他们在恩格贝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绿色的目标。


他们在恩格贝种下的数百万株树木,将30万亩的黄沙覆盖了三分之一。


恩格贝成了环境治理跨国合作的典范。




来中国治沙的日本志愿者


05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日本老头。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的称号,联合国颁给他“人类贡献奖”。2003年,96岁的远山正瑛获得被称为“亚洲诺贝尔和平奖”的“麦格赛赛奖”,在致词里他说:


日本国民自卫队应该放下枪炮拿起铁锹,去中国的沙漠种树!


2002年回日本过年时,远山正瑛摔坏了腿。他是坐着轮椅飞回恩格贝的。刚一落地,他就摇着轮椅,直扑试验田。


腿伤渐重,远山不得不回日本治疗,全体职工到广场送行,先生答应一定还来。半年后,老人的腿伤奇迹般好了,他孩子气地爬上园子里的大树高叫:“可以去中国了!”但病菌很快侵染了这位97岁老人的肺。弥留之际,远山嗫嚅着:“我还想到中国的沙漠去……”


2004年2月27日,远山正瑛在日本逝世。


3月5日,就在他逝世一周后,遵照他的遗嘱,他的一半骨灰被带回中国,葬在恩格贝广场前的一块空地,背靠老人亲手植下的一棵垂柳,面对以老人命名的一块试验田。墓地不远处,安葬着1995年临行恩格贝前病逝的日本志愿者泉彦智,按这个19岁孩子的遗愿,他的父母把一半骨灰带到了这里。


中国政府授予远山“沙漠绿化之父”的光荣称号,并在当地建造了与远山等身大的铜像。




远山正瑛铜像


铜像基座上有这样一段文字:


远山先生视治沙为通向世界和平之路,虽九十高龄,仍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其情可佩,其志可鉴,其功可彰。


在铜像边的远山正瑛先生纪念馆里,永远陈列着老人生前的用具:一双大头皮鞋,一个军用饭盒,一把铁锨,一副水桶。


即便到今天,不仅在日本,甚至在中国,依然有人对远山正瑛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举止,表示不解、质疑乃至恶意的揣测。但是请相信,在这个星球上,总有一些人,能够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抛开狭隘的历史恩怨。在这个人们依旧为一时、一地、一国之私利撕扯、斗争以至不惜互相毁灭的时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未来的希望。



THE END


原标题:《感动了全中国的一个日本老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