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娶中国太太,拍纪录片,在高铁啃鸭脖——这个日本人活得自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6-7 16:29:1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创 虚度er 好好虚度时光 来自专辑虚度人物



虚度人物


痛快人生


竹内亮


给定居于中国南京的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电话采访时,他正处于外出拍摄行程的空档中——这之前他在杭州,这之后要去上海。


我接触过不少会讲中文的日本人,即便如此,竹内亮的中文,在其中也是数一数二的。作为纪录片导演,天天要和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打交道,他对网络流行语也非常熟悉,“后浪”、“二次元”等等都侃侃而谈。


因为系列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而被人知晓,逐渐有了一些名气的竹内亮,他选择住在中国,拍摄在中国的人们的生活,理由又是什么?


文 | coralsky


编辑 | 艺拉图


▲ 主播/ 虚度首位男声优:戴东 ,配乐/Gran valzer 《QUARTETTO V. DE BONIS》


01.


竹内亮出生于日本千叶县的我孙子市,除了有一个在中国网络上有着玩笑梗的“我孙子”的名字,这是一个被他形容为“什么都没有的地方”。


这个小镇,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产物。东京的房子太贵了,普通人买不起,所以房地产商疯狂地开发周边的地方,千叶便是其中之一,“我孙子”市便是其中的典型小城。


没有超市,没有历史和文化传统,只有房子,大量的房子,一户建。70年代末期生人的竹内亮对于小时候的故乡记忆,就是一直在造房子,然后班级上不断地有新同学转学进来,从30个到50个,再到100个。那时候,小孩子们最常见的娱乐之一,就是盖房子,因为到处都是扔掉的木材,可以随便捡来玩。


很久以后,他看到中国河北燕郊的一片片高楼,不禁与儿时的记忆联系起来,故乡与第二故乡,就这样被某些莫名的情愫连接起来。


少年时代的竹内亮,学习成绩很好,是全班数一数二的学生。棒球也打得好,曾经拿到某个比赛的我孙子市的冠军。他很喜欢打棒球,曾经可能一直就这样打下去,一直到进入棒球行业。


直到上初中的时候,棒球俱乐部规定必须要剃寸头才能进入俱乐部。竹内亮血液中的“叛逆”因子开始发作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为什么只有日本的俱乐部有这样不可思议的规则?


青春期的男孩子很珍惜自己的满头黑发,他不想为了那些所谓的清规戒律而牺牲自己的头发,哪怕是棒球,也不可以。


高中毕业的时候,因为对拍摄产生了兴趣,他进入了专门学校就读电影艺术学科。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京也只有一两家学校有这样的专业,读了两年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录制公司工作,专门与NHK(日本广播协会,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合作拍片。公司的老板在行业里都很有名,如今80岁了还在拍纪录片。


就是进入了这家公司,他不仅找到了一辈子想做的事情,也遇见了他的爱情。人生,有的时候就是会一个机缘巧合带来另一个机缘巧合,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


02.



▲竹内亮的出差生活。


2001年,23岁的竹内亮因为要给NHK拍摄一部关于麻将的纪录片,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站就是上海。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现实中的中国与电视中画面的巨大反差,而是这里的人——富于个性、有血有肉的人们。


他讲了一个小故事,“我进去一个小卖店买东西,找钱时,服务员阿姨把零钱啪的一下甩在柜台上,态度不是很好,我就很吃惊,因为日本人很讲究服务态度,没见过这样不‘友好’的人。


后来我又去另一家小卖店买东西,有趣的是,这家服务员态度就特别好,用英语一直和我聊天,很热情。我当时就想,这个国家也太有意思了吧,很随意,不像日本那样,到处都那么统一。”


他开始对于中国有一点兴趣了,这里的人们个性千差万别,而且容易展现在外,这与日本社会的中规中矩、日本人的内敛与沉静,大相径庭。


本来,竹内亮就是个不太“像日本人”的日本人,像是做事不喜欢受拘束、平时在公司也不说敬语,他心底隐隐觉得,好像中国跟自己还挺搭的。



▲竹内亮在杭州拍摄的间隙。


真正“缘起”中国,还要说起2005年的一天,挺像小说中的情节:他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位温柔漂亮、日语流利的中国姑娘,一眼就喜欢上了。


彼时,在日本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是很多,能够上电视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位叫做赵萍的女孩,因为过硬的日语和良好的形象,成为一档向日本人介绍中国文化的综艺节目的主持人,这档节目恰好就是竹内亮公司制作的。


竹内亮当时没有参与节目制作,但是赵萍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哇,这位主持人好漂亮,日语好棒”。之后恰好有一天,他手头有个拍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任务,要采访在日中国人,于是他便想起来那位漂亮的中国姑娘,并拜托同事介绍她来做翻译。



▲竹内亮和赵萍。


工作之中,他发现这位来自中国南京的姑娘不仅长得漂亮,性格也很好,是个很善良的人,那还等什么,赶紧表白。不过,和赵萍的相处过程中,竹内亮也发现,虽然中国人看起来很随和、很容易沟通,但是也有骨子里慎重的一面,尤其是中国女孩,在谈恋爱时会考虑得比较周全,不会轻易开始。


在竹内亮的坚持追求与用心下,两个人开始了交往,交往没多久,竹内亮就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女孩,一定要和这个人结婚。


传统的中国父母大多希望女儿未来可以留在身边,赵萍的父母也不例外,何况对方是一个外国人。为此,他从日本跑了南京求婚,第一次,被拒绝;第二次,又被拒绝;第三次,到了2007年的时候,赵萍的父母终于同意了。


那时的他,虽然和中国女孩结了婚,也开始学习中文,但是并没有想搬到中国来生活。在日本有稳定的工作与收入,第一个孩子也出生了,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


当然对于中国是越来越熟悉了,他渐渐地发现,中国的社会文化,有很多吸引他的地方。在这里,人们更开放,更宽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与日本社会的千篇一律以及冷漠感,形成不小的反差。他也越来越多地跑去中国拍片。


2010年,他为拍摄另一部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来到中国,沿着长江进行了一次6300公里的旅行,途中接触到更多的中国地方老百姓,也见识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了起来。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的中国城市和乡村,也给他的拍摄提供了很多新鲜素材。


不过,令竹内亮惊讶的是,虽然已是2010年,中国的城市已经大大发展起来了,但是提起日本,很多人向他询问的仍然是关于高仓健和山口百惠的信息。


“怎么会这样?这可是2010年了。”他深深地觉得不可思议,与此同时,日本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不见得比他少年时代增加了多少。作为一个娶了中国妻子、又经常在中日两国来回跑的人,他很想把真实的一面传递出来,告诉那些仍然沉浸于固有印象中的人们“不是这样的”。


2013年,说服了赵萍,竹内亮放弃了日本稳定的工作,一家人从日本移居中国南京。



▲竹内亮经常在微博上向身在日本的妈妈“汇报”近况。


03.


到了中国定居之后,他发现这里简直太符合自己心意了,在日本时那种出门不能大声说话、做事要小心翼翼的拘谨感一扫而光,取代的是随性与自在;与人沟通也不用顾及等级与说话方式,不用藏着掖着,可以直抒胸臆,畅所欲言。


然后,他可以继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中国人了,去和他们聊天,去拍摄他们的生活。


而赵萍不仅是位温柔大气的女性,也非常能干,《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就是她提出的创意。这个栏目始于2015年,既采访那些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也采访住在外国的中国人,非常真实,也很扎心,很催泪。播出不久后,就获得了不少好评,这个系列被粉丝昵称为“我住”,竹内亮和赵萍也被亲切地称呼为“亮叔”和“萍姐”。



▲萍姐和亮叔。


或许你曾经看过有位武汉开咖喱店的日本老爷爷,免费教学生日语的感人报道,这位叫做岛田孝治的日本老人就是最先由“我住”报道的。还有广州开拉面店的日本小哥、在大连带孩子奋斗的日本单亲妈妈……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行业,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共同点只有一个:他们是在中国或日本生活着、奋斗者的普通人,可能有着曲折动荡的经历,但仍然笑着去面对生活。



▲和“我住”的采访对象,在河南省小刘固农场做农业项目的日本人川崎广人在一起。



▲采访住在西双版纳的日本生态学教授中村彰宏。


竹内亮坦言不喜欢拍网红,他觉得这种拍摄太做作,没什么可以说的内容。他爱拍老百姓,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虽然这不能给他带来“流量”,但是有着能打动人的东西。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也很迷茫,作为一个日本人,不知道怎样的节目可以吸引到中国的观众,摸索了一年,渐渐琢磨出一点门道。


到了第三、第四年的时候,又遇到运营上的压力,很难拉到赞助,他也担心有一天会拍不下去。还是赵萍,想到了会员制的经营方式,也开始做周边,积累固定粉丝,开始慢慢地稳定下来。


迄今为止,“我住”已经拍摄超过了200集,全部采用无台本拍摄,经常是有粉丝留言说“在哪儿哪儿,有这样一个人“,竹内亮就立刻带着团队冲过去,和人家聊天,边聊边拍,一个故事就完成了。



▲采访住在上海的收纳达人池田惠美。


04.


竹内亮是典型的创作者,他只管拍,只管想创意,而公司的运营他几乎一概不知,全是萍姐在打理,“目前的会员数,不知道;给员工开多少工资,不知道;公司收入,不知道。萍姐在管,她不告诉我。”竹内亮开玩笑地说。


“最近新买的房子,名字也是她的,我是一无所有,所以我不可能离开她。”


运作了几年,从最开始的两个人到现在,竹内亮的公司有了25人的员工。其中大多数是海归,会讲一门外语,也是“我住”的粉丝。除了“我住”,还有一档关于日料的美食节目以及一档日娱偶像的节目。



▲拍摄美食栏目中。



▲与日本著名演员矢野浩二在一起。


疫情期间,在各行各业都在裁员或减薪的时候,公司还招了四个人,最近还在招设计师,“现在是适合招聘的机会,挖得到比较能干的员工”,他对这事颇有心得。对于一个专门做网络纪录片视频的公司,有这样一个中型团队,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了。


在中国打拼的他也没忘记自己的故乡,疫情期间拍摄的《南京抗疫现场》纪录片登上雅虎日本网站,并被朝日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转播,向日本人传播了中国的抗疫经验;另外,他还以自己公司名义或者和南京市的秦淮区政府合作,向日本地方赠送了大量口罩。


现在的竹内亮仍旧一心扑在创作上,和一群90后员工天天泡在一起,开会,拍片,后期。我问他对前不久流行的“后浪”视频有什么看法,他说没什么感觉,“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片子会那么火,可能我和90后很聊得来,了解他们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视频很普通。”


“当然,可能有时候他们会被误解,90后其实在工作上是很有自己想法的,很有个性。责任感,是要看个人的,不能说所有的90后都没有责任感,他们还是在发展之中的一代。”



▲导演也有很酷的一面,曾被粉丝说很像日本著名影星小栗旬。


竹内亮很喜欢和90后在一起玩,反而不怎么喜欢和同龄的日本人相处,他的心态很年轻,很能接受新鲜事物或融入其中。我问他有没有遇到过令中国人普遍忧心忡忡的“中年危机”——


“没有什么中年危机,因为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赚钱的压力?没有,我对钱不感兴趣,很少花钱买东西,能吃饱就行。担心失业?不会,我有对自己作为导演能力的自信,就算万一有一天公司做不下去了,我也能找到工作。只要技术能力在,就无所谓。”


稍微令他头疼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儿子赵纯是00后,他觉得有点像日本的“平成一代”,低欲望一族,小小年纪什么都有了,就不想努力学习。赵纯也是,不爱学习,经常在做作业时发呆,他和萍姐都没办法。虽然赵纯会双语,但是竹内亮也不打算送他去提倡自由教学的国际学校,太贵了,就顺其自然吧。


作为一个可以在高铁上啃鸭脖的日本人,有时候他“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像是厚脸皮,可以和第一次见面的阿姨随意聊天,工资、对象什么的都聊,“中国的年轻人现在都不这么聊天了,反而我是比较敢说!”不过吃饭时,他还会说声日语的“我开动了”,去朋友家时鞋会朝外放,生活上仍然保留着一些日本人的认真仔细习惯。


他现在和妻子、儿女、岳父岳母住在一起,不仅是日本年轻人不会这么做,就连中国的年轻人现在也少了,他不但习惯,而且很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有人给带孩子,回家也有热饭吃。岳父岳母对他很好,像对自己儿子一样。


和日本人不一样的是,他喜欢热闹,喜欢这种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白天累了一天,回到家,女儿爬到他身上跟他闹着玩,他觉得非常幸福。他甚至想到老年生活,继续拍片,像他在日本公司时的老板一样,拍到八十岁,一边拍片,一边带孙子,多好。


时刻都在发展变化着的中国社会仍然让他热爱,并充满着工作的动力,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是新鲜的,新奇的;昨天是普通的一天,开会,讨论;今天,接受采访,准备拍摄;明天去上海,可能会见到有名的人;下下周,去武汉……很累,行程很满,但是很有意思。这时,他知道,当时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来中国,这个决定做得太对了。



本文作者:coralsky,前时尚杂志编辑,现蛰居魔都,写过很多文字仍未觉厌倦,并对任何事物都持有好奇心;摇滚乐迷,日本文化控,展览爱好者……烦恼是兴趣太多时间太少。


原标题:《娶中国太太,拍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在高铁啃鸭脖——这个日本人活得太痛快了》


阅读原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