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本名匠精心制作“宥坐之器”捐赠陕历博
|
作者:赵争耀 文章来源:三秦都市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28 10:56:4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本报讯(记者赵争耀)6月19日,日本现代名匠针生清司一行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访,并向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赠送“宥坐之器”工艺品。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碑林博物馆馆长裴建平饶有兴致地参与了“宥坐之器”现场演示,就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和物理学原理进行讨论,并分别向针生清司回赠了礼物。 战国时《荀子》一书《宥坐》篇有记载,春秋时期,有一次孔子带众弟子去一个庙里,看到架子上有一个小口尖底瓶,问守庙人此为何物。对方答曰:“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瓶子空时,由于尖底,瓶子倾斜,为“虚则欹”;装半瓶水,重心下移,瓶子立起,为“中则正”;水装满后,重心在上,瓶子倾覆,为“满则覆”。这个宥坐之器揭示的也是凡事皆有度的道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往往会像小口尖底瓶那样发生翻转,走向反面。 “宥坐之器”也称为“欹器”,“欹”是倾斜的意思,在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圣迹殿里有关孔子《观欹论道》的石刻,还有一幅明代画家彩绘的《观欹器图》。如同史书中记载的一样,孔子正带领学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庙人询问殿堂中央的盛水器。画面正中,正是处于“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三种状态的欹器。画面上的欹器悬挂于一个框架之上,云牙大口,圆底筒形,边饰雷纹。中国史书对欹器多有记录,各朝各代的能工巧匠也都竭尽所能地设计、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然而遗憾的是,欹器却几度失传。日本现代名匠针生清司花费13年时间刻苦研究、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手工制作出“宥坐之器”。 “由于‘宥坐之器’具有的警世寓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至圣先师孔子和历代的君王将相都非常看重欹器,将它视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警戒之物,经常恭敬地放置在座位的右边,时刻提醒自己为人的准则。”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表示,“宥坐之器”以物理形态蕴藏了“满招损,谦受益”的中华儒家思想,日本友人精心制作的“宥坐之器”工艺品,既体现了可贵的工匠精神,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宥坐之器”工艺品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针生清司表示,“宥坐之器”的故乡在中国,此次来访是一次文化溯源之旅,赠送“宥坐之器”工艺品是日本友人对中华优秀儒家传统思想和古代工匠精神的感恩之情和传承之心的真诚表达,希望能进一步增进日中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和友好关系。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