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永青文库”4175册典籍今日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作家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27 10:36:5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作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纪念活动,6月26日,日本永青文库向国家图书馆捐赠汉籍仪式在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举行。日本前首相、永青文库理事长细川护熙、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党组成员于群、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等出席仪式。


雒树刚在致辞中感谢细川护熙长期以来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赞赏永青文库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将细川家族数代人收藏的36部4175册珍贵汉籍无偿赠予中国国家图书馆,表示该义举将为新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将以此为契机,支持推动中日图书馆界深化交流与合作,使中日友好合作的正能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细川护熙说,这一批典籍由他的祖父和父亲所收集,一共36种4175册。日本国内的大学和图书馆均对“永青文库”开展过研究,在日本该典籍也进行过多次公开展览。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世界最宏大的古籍馆藏,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将“永青文库”纳入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中,是对中日之间进一步友好事业增砖添瓦。细川护熙表示,很欣喜看到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他本人愿一如既往,为深化中日人文交流与务实合作不断作出贡献。


为配合此次捐赠,国家图书馆专门策划《书卷为媒 友谊长青——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将面向公众展一个月。


捐赠仪式前,雒树刚部长在国家图书馆会见了细川护熙一行,并见证永青文库和国家图书馆签署汉籍捐赠仪式。


据悉,此次永青文库拟捐赠文献共计36种4175册,包括中国版本25种、日本版本11种,拟捐赠文献品相较好,保存完整,基本没有残缺,而且品类齐全,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丛诸部,涉及我国古代绝大部分重要典籍。


附:永青文库捐赠汉籍目录及提要


【经部】计14部138册


1、周易集解十七卷


(唐)李鼎祚撰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木渎周氏刻本


3册


钤“荆华馆”“归安姚彦渠溉若氏印”


《周易集解》主要汇集易学中象数派各家的注释,是考辑唐以前易学的重要参考书,为清代汉学家所重。象数之学兴盛于汉代,本书中卦象的错综复杂,充分表现了象数学思维的智慧。


2、周易述二十三卷


(清)惠栋撰


清翻刻乾隆卢氏雅雨堂本


8册


惠栋(1697-1758)为清代《易》汉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书主要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并且参照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会其义,自己作注自己疏正。


3、影宋本尚书正义二十卷


(唐)孔颖达撰


日本弘化四年(1847)影刻宋越州本


20册


南宋浙东茶盐司曾刊刻五经,最早将经文、注、疏合刻于一本,是宋代经、注、疏合刻的第一版,因刻于绍兴,世称“越州本”,又称“八行注疏本”。越州本“五经”中《周易注疏》《尚书正义》和《礼记正义》有全帙传世。是书影刻宋越州本《尚书正义》,颇可宝贵。


4、影宋本尚书正义二十卷


(唐)孔颖达撰


日本昭和四年(1929)影印本


18册


《尚书正义》是唐初《五经正义》之一。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共58篇。孔颖达等在此书《正义》中反复阐明用天道治理民众的道理,书中保存了不少旧说典故,在训诂学上也有较大的价值。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是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5、尚书古今文注疏三十卷


(清)孙星衍撰


清光绪十至十一年(1884-1885)吴县朱记荣槐庐家塾刻平津馆丛书本


8册


清代学者孙星衍所作的研究《尚书》的重要著作。是书只注疏今文28篇与《泰誓》篇,而不注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内容可靠。


6、尚书孔传参正三十六卷


(清)王先谦撰


清光绪三十年(1904)虚受堂刻本


6册


王氏政治反对变革维新,然为学博览群书,通识名物典制。治经循乾嘉遗风,重考证,著纂甚多,大都搜集众说而成。是书也为搜集整理汉儒马融、郑玄以来历代学者《尚书》传注疏笺而成。


7、今文尚书考证三十卷


(清)皮锡瑞撰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师伏堂刻本


6册


皮锡瑞治尚书最精,其《今文尚书考证》以伏生《尚书大传》和司马迁《史记》为主要依据,条理今文,详密精密。


8、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晋)杜预撰 (唐)陆德明释文


日本江户刻本


15册


有朱笔眉批,夹有笺纸


《春秋》和《左传》本是两种不同的编年体史书,西晋人杜预将二者合在一起,按时间(年)加以裁切,成为经传注合行本,成《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9、左氏会笺三十卷


(日本)竹添光鸿会笺


日本明治三十六年(1903)井井书屋铅印本


15册


《左氏会笺》是日人竹添光鸿为《左传》作的注疏性质的一部鸿篇巨制,是研究《左传》的必读书。竹添光鸿(1842-1917)又名竹添进一郎,日本著名汉学家,著有多部汉学著作,其中以《左氏会笺》最为重要,杨伯峻注《左传》多所引用。全书以中文行文,日文作为旁注,资料收罗完备,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时有真知灼见。


10、论语义疏十卷


(三国魏)何晏集解 (南朝梁)皇侃义疏


清乾隆道光刻知不足斋丛书本


5册


皇侃《论语义疏》成书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南宋乾道、淳熙以后亡佚,清乾隆年间由日本传回中国。在《论语义疏叙》中,皇侃对《论语》的撰集成书、“论语”二字的意义及“论”前“语”后的原因、《论语》的不同传本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皇疏不仅经注文并疏,兼存疑说,而且采用了“义疏”体的新注解体例。该体例在文体上采用了分章段疏解和自设问答的手法。


11、经典释文三十卷


(唐)陆德明撰


清同治八年(1869)崇文书局刻本


12册


钤“滂喜斋”印


《经典释文》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它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保存了唐代的音训。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历代学人推崇。


12、古微书三十六卷


(明)孙榖编


清嘉庆十七年禹航陈世望对山问月楼刻本


8册


《古微书》,又名《删微》,纬书集汇,三十六卷。明清间孙瑴(jué)编。成书年代不详。《删微》辑有十种纬书,《尚书纬》置首,《春秋纬》第二、《易纬》第三、《礼纬》第四、《乐纬》第五、《诗纬》第六、《论语纬》第七、《孝经纬》第八、《河图纬》第九、《洛书纬》最后。


13、说文解字注十五卷


(清)段玉裁撰


民国二十二年(1933)扫叶山房石印本


8册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学者段玉裁(1735-1815)的代表性作品,历时近三十年成书。段氏对许慎《说文解字》加以校勘正讹,广引古书阐明其说,并以本义推求引申,以经考字,创通条例,联系音韵和训诂,考辨精当,是研读《说文》的重要著作。


14、草字汇十二卷


(清)石梁编


日本江户浪华积玉圃刻本


6册


《草字汇》是清代乾隆年间石梁(1726-1796)所编,可按部首检索的字书。是书保存自汉至明历代名家草书真迹,每个草体单字旁以小楷注明正字,并说明出处。书中共收八十七位书法家的草书近八千字,其中包括汉章帝、唐太宗、宋徽宗等帝王,也有汉代“草圣”张芝、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以及唐代以来张旭、怀素、蔡襄、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等书法名家之作。


【史部】计9部912册


1、影印殿版二十四史


民国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674册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纪传体编写。


2、史记评林一百三十卷首一卷


(明)凌稚隆辑 (明)李光缙增补


日本明治二十五年(1892)东京印刷会社铅印本


48册


《史记评林》是一部汇集明万历四年(1576)以前《史记》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明万历时期凌稚隆以三家注本为底本,收集了历代近150家对《史记》的评论,故亦名《百五十家评史记》。此书是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书籍。


3、汉书评林一百卷


(明)凌稚隆辑


日本明治十五年(1882)东京印刷会社铅印本


50册


明万历时期凌稚隆搜录万历六年(1578)以前历代研究《汉书》的优秀成果,撰成《汉书评林》。它不仅汇集了历代研究《汉书》的精粹,且其间亦蕴含着凌氏的真知灼见,非明代其它摘抄、评点本可比。此书为后世研究《汉书》在内容、体例和版本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4、三国志六十五卷


(晋)陈寿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


民国中华书局铅印四部备要本


16册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5、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宋)司马光撰


日本天保七年(1836)津藩有造馆刻本


97册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6、十八史略七卷


(元)曾先之编


日本明治十六年(1883)东京山中市兵卫刻本


7册


《十八史略》基本以时间为序、以帝王为中心叙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曾先之将书名定为《十八史略》,表示该书是对十八种史书的节略,所用史书是司马迁《史记》以下直至欧阳修《五代史记》的所谓“十七史”,宋代史事则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刘时举《续宋编年通鉴》。《十八史略》最初篇帙仅为二卷,简明通俗、文笔精炼,作为启蒙的历史读本。后来不断有人为之注释、修订,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7、列女传七卷续一卷


(汉)刘向撰


清道光十三年(1833)钱塘汪氏刻本


4册


严可均旧藏


西汉刘向校书时,采辑《诗》《书》所记载的妇女故事编撰此书。现存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嬖孽七篇,每篇十五人,共记列女一百多人,后汉班昭又续写一卷。是书宣扬母仪、妇德,流传很广,东晋顾恺之曾为书中列女画像。


8、故唐律疏议三十卷


(唐)长孙无忌等撰


清光绪十七年(1891)江苏书局刻本


8册


钤“苏州振新书社经印”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


9、制度通十三卷


(日本)伊藤长胤撰


日本宽政八年(1796)刻本


8册


《制度通》由江户中期儒学家伊藤长胤(1670-1736,字源藏,号东涯、慥慥斋)在1724年撰成。书中记载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并特别说明与日本制度的关系。作为一部东亚制度简史,是至今仍在使用的重要参考书。


【子部】计4部229册


1、群书治要五十卷


(唐)魏徵等撰


日本天明七年(1787)刻本


25册


《群书治要》是我国古代治政书籍的选辑。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辑录前人著述,为唐太宗“治国安邦”提供警示之谏。《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取材,历经数年,于贞观五年(631)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2、佩文韵府一百六卷韵府拾遗一百六卷


(清)张玉书等辑


清广东岭南潘氏海山仙馆刻本


150册


钤“冈田正印”


类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此书。此书初编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以元阴时夫《韵府群玉》、明凌雅隆《五车韵瑞》二书为蓝本,加以增订而成。乾隆五十年告成,五十九年续撰《韵府拾遗》。以康熙皇帝书斋“佩文”命名。


3、吴越所见书画录六卷


(清)陆时化编


清刊本


6册


《吴越所见书画录》收录作者陆时化中年游历吴越诸名邑时所收藏的前人法书名画628件,以明人所作为多,下迄清四王、吴、恽六家。记其纸绢,详其行款,汇编而成。书前有《书画说铃》二十九则,后有《书画作伪日奇论》一篇。作者精于书画鉴赏,所论颇有精到之处,被有识之士评为继孙承泽《庚子消夏记》、高士奇《江村销夏录》之后又一部著录书画的权威著作。


4、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


(清)孙岳颁等纂


清康熙刻本


48册


《佩文斋书画谱》是中国清代书画类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成书。计分论书、论画、帝王书、帝王画、书家传、画家传、历代无名氏书、康熙皇帝御制书画跋、历代名人书跋、历代名人画跋、书辨证、画辨证、历代鉴藏等。所引古籍1844种,其中对书画家传记的引证,均注明出处。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资料,为中国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工具书。


【集部】计5部135册


1、文选六十卷


(南朝梁)萧统辑 (唐)李善注


清同治八年(1869)金陵书局刻本


10册


钤“滂喜斋”印,有墨笔批校


《文选》是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及其开先河者,并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南北朝以后,《文选》成为历代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


2、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辑


清光绪刻本


100册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古代中国古文大型总集。共分十五集:《全上古三代文》《全秦文》《全汉文》《全后汉文》《全三国文》《全晋文》《全宋文》《全齐文》《全梁文》《全陈文》《全后魏文》《全北齐文》《全后周文》《全隋文》《先唐文》,共收录唐以前作者三千四百九十七人(或作三千五百二十人),每人附有小传,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同时也是古代中国文献中涵盖时间最长的一部文学总集,对唐以前的中国历史、文学、宗教、语言等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3、诸葛忠武侯全集二十卷首三卷


(三国蜀)诸葛亮撰


清光绪十五年(1889)岐山县署刻本


12册


诸葛亮不以文学著称,但其乐府诗《梁甫吟》《出师表》等颇为后世称道。晋陈寿曾辑诸葛亮集,凡二十四篇。诸葛亮集自宋代以来散佚严重,明清时有多种辑本。


4、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明)方孝孺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吴县孙氏刻本


9册


方孝孺(1357—1402)学术醇正,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其文章亦强调“文以载道”,力倡文章要明道立政。孝孺诗文在其生前即已刊刻,但因触怒明成祖朱棣遭禁,至天顺年间才再刊流传。


5、御制圆明园诗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撰


清刻朱墨套印本


4册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 (1709),初为清世宗胤禛藩邸,胤禛登位后,每年初春在这里听政。雍正皇帝所作圆明园诗在乾隆时汇编成书,每景一图一诗,共计四十首。是书于了解、研究雍正皇帝及圆明园原貌有重要意义。


【丛部】计4部2761册


1、皇清经解一千四百八卷


(清)阮元辑


清道光九年(1829)广东学海堂刻咸丰十一年(1861)补刻本


360册


《皇清经解》即《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此书汇集儒家经学经解之大成,是对乾嘉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后由夏修恕、阮福等编辑、校勘、监刻、出版。咸丰七年九月,英军攻粤,书版毁失过半。咸丰十年,两广总督劳崇光等人,捐资补刻数百卷,并增刻冯登府著作七种,计八卷,此即“咸丰庚申补刊本”。同治九年,广东巡抚李福泰刊其同里许鸿磐《尚书札记》四卷,附诸《清经解》之后,是为“庚午续刊本”。


2、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


(清)王先谦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菁书院刻本


320册


《皇清经解续编》(又名《南菁书院经解》或《续清经解》)一千四百三十卷。清人王先谦继阮元汇刻《皇清经解》后续刻,续收清代学者训释儒家经典的著作111家209种。


3、宋元人说部书


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41册


是书为涵芬楼彙集多种宋人笔记小说刊印。其底本精良,有元、明刻本,影宋刻本、四库全书等。


4、四部丛刊


张元济等辑


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040册


所谓“四部”,即按我国传统分类法,将所有的书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门类,“丛刊”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丛书。从1922年起,到抗战爆发为止,《四部丛刊》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共出了初编、续编、三编,实共502种,分装成3100多册,是一部通过影印方式保存古籍的大型丛书。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