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日教授:日本人为何以参观大熊猫来表达对中国的善意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4-6 20:29:2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原标题:日教授:日本人为何以参观大熊猫来表达对中国的善意 美国“智谋者”网站4月4日报道称,原题:中日“熊猫外交”的政治意义 1972年11月4日,当人们聚集在东京上野公园,为了一睹第一次在这里露面的两只可爱的珍稀动物时,一只猩猩打出了欢迎标语。随后,幕布被拉开,人们看到了两只紧张的大熊猫——“康康”和“兰兰”——日本人陷入痴迷,不仅是对这两只大熊猫,也是对它们所代表的:中日友谊。 对中国文化外交的这种积极回应,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想象的,30年来,两国关系持续冷淡:2016年,只有14.8%的日本人说,他们对中国感觉亲近,而在1980年,这个比例曾高达78.6%。过去,两国间好感倍增的原因,可追溯到1972年,当时,中日两国打破了冷战僵局,实现邦交正常化——为此,北京还向日本赠送了一对大熊猫。 报道称,这对大熊猫的到来,在日本掀起了一股“熊猫热”。哈佛大学教授伊恩·米勒在《野兽的本性》一书中写道,康康和兰兰引起了媒体史无前例的关注。“熊猫记者”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人们在动物园新建的“熊猫门”外露营,在这一对毛茸茸的“外交官”赴日后的3个月内,日本共卖出了价值100亿日元的与熊猫有关的商品。动物园的游客们排队数小时,只为看它们一眼,日本剧作家井上厦受此启发,写下这样的话:“就是它!熊猫模式!就是它!熊猫品牌……哦!这是日本熊猫(Japanda)!” 在追捧之余,熊猫热也不全是好玩的。米勒说,这对被关在动物园里的熊猫,也受了不少苦:管理人员准备错了竹子,游客们用手提式扩音器去刺激它们起来活动。混乱的环境对熊猫造成了伤害:筋疲力尽的兰兰在展览开始后第3天就晕倒了,日本的报纸用类似于“熊猫倒下了!”这样的标题来报道她的遭遇。 报道称,米勒在反思“熊猫外交”的政治意义时说,熊猫意味着“现在可以重新关注中国了”。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园田茂人说,熊猫是最优秀的“外交官”。 不过,《革命与大熊猫》的作者张于思(音)说,熊猫的能力是有限的。虽然张同意,熊猫为北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她认为,熊猫热“是日本人心中的一个梦”。她认为,熊猫热更多地反映了日本人对和平、自然和“卡哇伊”(即故作可爱的消费文化)的追求。 园田茂人称,熊猫外交的积极成果,并没有改变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缺乏联系的局面,人们仍不能在两国间自由通行。事实上,熊猫带来的善意,很快就消失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政治分歧、经济交流和战争阴影引发的冲突,使人们的幻想进一步破灭,中日关系的蜜月期结束了。 然而,关西学院大学教授祖运辉说,长期以来,参观大熊猫是一种对中国表达善意的方式。张于思也称,熊猫对老一辈日本人来说,具有不可否认的象征意义,在这些人的记忆中,大熊猫依然天真可爱。 报道称,康康和兰兰在日本生活了几年之后便去世了。但这段时间足以让它们成为善意的文化大使,让中日两国人民以友谊之心看待对方,即使这只是暂时的。(编译/王栋栋)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