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宁波为何被日本称为“圣地宁波”?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宁波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0 9:41:4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本报记者 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 许玉芬 朱尹莹 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自唐宋以来与日本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青瓷、茶叶、丝绸、书画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同时,一批工匠和僧人也把宁波的建筑、书画等技艺传播到日本,它们与日本元素相融合,积淀为日本文化基因保存至今。近日,受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海曙民间文化寻访团赴日本奈良、京都、东京等地,在那里寻访到大量宁波“海丝”文化因子,再次证实宁波被日本人称之为“圣地宁波”,当之无愧。 宁波工匠在日留下许多文化遗产 在日本奈良、京都、东京等地,海曙民间文化寻访团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寻访到宁波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之源的大量实物。位于奈良的世界文化遗产东大寺始建于749年,1180年遭遇战火,来自宁波的工匠陈和卿受邀带领弟子前往奈良,作为总工程师,于1185年重建大寺。如今这座大殿的宁波元素比比皆是:南大门旁,两座用宁波梅园石雕刻的石狮气势轩昂;具有宋时铆榫结构风格的大殿作为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巍然屹立;院内的钟楼同样可见明州建筑风格。全程接待宁波寻访团的东大寺寺务所负责人铃木公成先生由衷地赞叹:“宁波工匠为东大寺的建造贡献了智慧和才华,两地的文化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在奈良的般若寺同样可见宁波文化因子。该院住持工藤良任指着院内一座12.4米高的十三重花岗岩石塔详细介绍:“这是明州石匠伊行末父子1253年的作品,如今这座石塔已作为标志性的建筑成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塔旁的另一座高4.46米的花岗岩塔则是伊行末的儿子在父亲周年忌日重造。”在这座塔身上,10行、134字的铭文显示,伊行末父子是陈和卿为铸造东大寺,从明州带来的工匠,他们参与建造了东大寺的佛殿、石坛、回廊等。这些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宁波参与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 在奈良市区三条通大街上,还有一座祭祀明州人林净因的石碑和神社。1349年,林净因作为在天童寺居住40多年的日本僧人龙山德建的俗家弟子,随行来到日本,并带去了中国糕点和馒头的制作工艺,由此,他被称为日本“馒祖”。 京都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城,在这里也有很多宁波文化元素。天龙寺妙智院曾生活着作为“遣明使”两次来宁波并停留了很长时间的僧人策彦周良,他与宁波书法家丰坊结为好友;大德寺是最初收藏百幅南宋《五百罗汉图》的寺院,这些图由当时居住在宁波的日本僧人带往日本的;建仁寺的开山祖师明庵荣西1168年赴中国求法,曾在宁波广慧寺、天童寺生活数年,其《吃茶养生记》一书中提及自己在“明州”的经历,他把茶文化带到日本,被尊称为日本“茶祖”…… 中日文化交流“一期一会”源远流长 由于深厚的历史渊源,日本人用“圣地宁波”来形容一衣带水的宁波。 2009年,奈良便以“圣地宁波”为名,举行了大型寻根活动,并出版《圣地宁波》一书,记录日本对宁波文化的一脉相承。 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11.4万件文物,包括出自南宋时期宁波画匠之手的百幅《500罗汉佛画图》。寻访团在展陈中看到了其中的两幅《十六罗汉图》,图上有“大宋明州车轿西金大受笔”的落款,一旁的说明书上也清晰写着“来自南宋明州”的字样。800年过去,海曙区的车轿街仍在;金大受虽然在中国绘画史上籍籍无名,却成为宁波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证人。 在日本上田市安乐寺,寺院的开祖憔谷惟仙于1256年至1264年入元,到宁波天童寺留学,如今在寺院右边门廊上高悬的一幅“正法眼藏”书法,正是天童禅寺所赠,足见两地渊源。正巧今年也是宁波和上田结为友好城市20周年。该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曾经来宁波25次的池上一巳先生表示:“早在200多年前,徐福从慈溪东渡就有一个分支居住在上田,千百年来上田和宁波分别作为日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架起了日中友好的桥梁,令人欣慰。” 今年是宁波和日本长冈京市结为友好城市31周年,两座城市友好交往的痕迹在长冈京可谓举目皆是。市图书馆橱窗内,陈列着为纪念两地结好20周年、宁波市政府赠送的越窑青瓷纪念盘,骨木镶嵌屏风、琉璃等纪念品,门外还放置着一对宁波梅园石石狮雕塑;市中心商业广场放置着两地结好25周年、宁波市政府赠送的一对梅园石云纹雕花抱鼓;另外来自宁波的一匹铜马雕塑也于去年作为两市结好30周年的纪念,被放置在长冈京交通要道旁的绿地公园内,上书“一期一会”四个大字,正是对千百年来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最好总结。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