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科学院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共庆合作30年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29 13:22:1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5月25日,白春礼与野依良治将一棵来自中国的桃树种在了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光研究所园区内,象征着两家研究机构的友谊之树长青。丁佳摄
■本报记者 丁佳
“30年了,这座楼一点都没变!”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宋治鉴动情地说。这位八旬老人站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所属的和光研究所科研大楼前,久久不愿离去。
1982年11月,宋治鉴作为中科院第一批赴日交流的科学家,就在这座大楼里开始了他的合作研究工作。
5月的东京风和日丽。在难得的好天气里,中国科学院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纪念日。
友谊之树长青
北京与东京相隔2500公里,但5月24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野依良治一见面,两双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中国和日本是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发展的两个重要国家,而中科院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作为两国重要的学术机构,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白春礼说。
1982年,中科院原秘书长顾以健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时任理事长宫岛龙兴代表双方签署了学术交流备忘录,这是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科研机构间签署的第一个交流备忘录。
备忘录的签订打开了科研人员交流的大门。30年来,双方互派人员1000多人次,在基础科学、材料科学、大科学工程、生命科学等领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5月25日,双方举办了隆重而简朴的纪念仪式,并对宋治鉴、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余金中、兰州分院副院长谢铭、国际合作局高级业务主管陈维平等人进行了表彰。
“中国有句古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野依良治表示,“30年来,这些人士为两家机构的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白春礼则希望双方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携起手来,不断促进两国的友好事业和科技发展,共同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亚洲乃至世界科技创新的新未来,为建立和谐、安全、幸福的世界作出贡献。
当天上午,两家研究机构举行了纪念植树仪式。白春礼与野依良治共同将一棵来自中国的桃树种在了理化学研究所和光研究所园区内。双方期待着,他们今后的友谊与合作能像树木一样长青。
共同应对全球问题
“现代文明站立在不稳定的平衡之上,科技应是保护人类伟大文明的手段。代表亚洲科学大国的日本和中国应并肩为人类的发展充当旗手。”野依良治说。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两国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两家的合作是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积极承担责任的体现。
在日访问期间,白春礼与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平野博文会晤,一起回顾了两国科研机构几十年来的合作成果。
长期以来,双方为推动中日科技合作作出了许多努力,除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外,中科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东京大学、筑波大学等机构的结缘,也都离不开文部科学省的支持。
2004年,中科院与文部科学省发起召开了“中日科技政策与战略研讨会”,学者们围绕科技评价、人才培养、科技政策、产学研结合等展开讨论。
截至目前,这一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8届,在战略和政策层面推动了双方的交流。今年11月,第九届研讨会即将在中国召开。
这样的合作还将延续到未来。在纪念仪式上,白春礼与野依良治代表双方签署了一份共同声明。声明指出,当今科技不断取得进步,但老龄化社会、气候变化、传染病、自然灾害等众多问题尚未解决。这不仅是中日两国,也是亚洲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此,双方要继续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科技创新能力,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
将旗帜交给青年一代
“30年来,双方的科技合作不仅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也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学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国研究人员也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这是白春礼对双方30年合作给出的中肯总结。通过这一渠道,中科院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很多人已经成为研究所的骨干或领军人物。
刘定干、赵慕钧、杨冠珍、景乃禾等人是中科院上海生化所派遣的第一批赴日学者,当时他们都是年轻有为的科研精英或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合作研究的历练中迅速成长,获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也为开展自己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回国后,他们逐步成长为科研和管理的中坚力量。
为培养视野开阔、思维创新、勇于挑战的青年科学家,增进两国青年研究人员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中科院原副院长陈竺与野依良治于2006年共同倡议举办中日青年科学家论坛,该研讨会不同于一般的学术会议,旨在鼓励青年人才推动交叉学科发展的热情,并培养他们的战略全局思维能力。
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第二届中日青年科学家论坛5月26日~27日在日本召开。来自两家机构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就各自从事的研究进行了交流研讨。
“研讨会是个很好的形式,能让我们了解彼此在干什么。”中科院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晓毅说,“大家的交流也很愉快,会议结束后我们一起打保龄球,一起唱歌。短短两天时间,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了朋友。”
这当然是白春礼和野依良治所盼望的。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两家机构要以30年的交流为基础,让后代科学家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
《中国科学报》 (2012-05-29 A1 要闻)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