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玩高科技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东南快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7 10:07:5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亚非拉美

  亚洲各国虽然是我们的近邻,但很多人对于亚洲国家的了解并不够深入。于是亚洲馆里的宝贝,对我们来说或许有些熟悉,但又不够清晰。但无论从展品还是环境,亚洲馆都兼具现代与传统,科技与人文的特点。

  同样,美洲也是世博会的“宝地”,不论是墨西哥的五彩风筝与玛雅文物,抑或琳琅满目的非洲联合馆……不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都在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生活的美好与思考。

  主题:心之和技之和

  造型亮点:会呼吸的展馆

  展馆面积:6000平方米

  展馆位置:A片区

  国家馆日:6月12日

  日本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800人进行参观,预计每天接待的人数约为1.7万人。走进世博园区,远远望去,日本馆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色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极富个性的外观宛如拥有生命的生命体。日本馆的建筑理念是“像生命体一样会呼吸的环保建筑”,展馆外部覆盖一层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超轻“膜结构”。

  日本国家馆分为过去、现在、未来3大展区,形态融合了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参观者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受到日本馆所传递的信息和魅力。“过去”展区展示保护文化遗产的“精密复制”技术,参观者可近距离鉴赏日本名作。“现在”展区通过照片透视画及实物展示、影像装置呈现2020年的未来城市。“未来”展区展示具有超高清及望远功能的“万能相机”、会演奏小提琴的“伙伴机器人”和实现客厅墙壁与电视机一体化的“生活墙”。

  科技之旅>>

  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展馆”,“凹槽”和“触角”喻意生命体的“嘴、耳朵、鼻孔”和“手指”。

  另外,如果你青睐“日本制造”,一定不能错过日本馆。因为这里展示的高新技术,每样都新奇且实用,也许过几年你就能买到类似的产品。

  “会呼吸的展馆”

  因为外形椭圆,通体紫色,日本馆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紫蚕岛”。站在馆外,可以看到它的弧形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凸伸的“触角”。据介绍,这些“触角”和“鼻孔”具有真正的呼吸功能,被称为eco-tube即“循环呼吸柱”,阳光、空气和雨水,这些自然资源都能被最大限度地利用。炎炎夏日,管内会以喷雾来制造清凉的环境,“就像人一热就会出汗一样”。“紫蚕岛”的外表皮也不简单,它是一种高透明度的发电膜,在发电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透光。

  “生活墙”

  这是一面墙,也是一台电视机。它的宽度达到10米,由3面全球最大的152英寸等离子显示屏组成,将客厅的墙壁和电视机一体化,连墙面装修都免了。人们只需通过遥控和触摸操作,就能在墙上看书看电影。据介绍,任何可以制成图像的东西都能放进去,比如时钟、电子相框、壁画,都能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在生活墙上布局。

  万能相机

  一台搭载超高清及望远功能的相机将在日本馆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处子秀,它能够在拍摄视频的同时,识别相容后自动摘拍。一幅由它的“超写实巨幅照”功能拍摄的高6米、宽27米的巨大闪存照片,占据展示会场内的一片墙面。运用这种技术,巨幅照片每一个部分的远景和近景都能精确聚焦,能够在不使用3D技术的条件下,营造出灵动写实的立体空间。

  “伙伴机器人”

  日本馆里,有几位能拉小提琴、能看护老人的机器人。机器人娴熟的揉弦、拉弓技巧,能演奏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这是运用高控制技术,调节隐藏于机器人双手及双腕的关节,使其手部以及手腕部分的活动灵活细致,不亚于人类的精巧度。将类似手部精细动作研发的成果运用到“伙伴机器人”制作上,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这才是小提琴机器人研究的真正意义。这款机器人能够双腿行走,很有亲和力,能够胜任照顾老人的精细工作。

  人文之旅>>

  一幅活动的中日文化画卷

  走进日本馆,首先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宛如活动画卷般生动的影像,从日本遣唐使开始,讲述中国文化和技术如何演变成日本特有的文化。

  这些由一位位历史先驱用心灵和信念写就的传奇,历经千余年,仍然拥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在日中之间呼唤着“和”与“信”的回音。上楼来到了第二展区,一间日本传统茶室和旁边满树的樱花让人眼前一亮。在这里,游客可以逐一走入日本的春夏秋冬,感受纯正的日式生活,还有一座能实现无温室气体排放的“零碳城镇”。随后粉墨登场的,是日本馆精心准备的“保护鸟类栖息的藤前滩涂”主题展示,这是一场讲述日中合作保护朱鹮的故事的音乐剧,融合了日本能剧和中国昆曲两种传统艺术。 (本文来源:东南快报 )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