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日之间为什么最怕谈文化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7 11:03:5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文/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日本)

  中日之间为什么最怕谈文化

  所谓“文化不同”变成了一句口号,被我们频频提出甚至放大,却又不能真正回答我们心中的问题

  作为身在中国、研究国际关系的日本人,我常常有机会跟中国学者聊天。我一直认为,聊天是种力量,能够促进思考。我跟中国人,尤其是长辈聊天的时候,无论什么话题,最后几乎必会论及中日关系,和中日之间那似乎很难跨越的认知障碍。

  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总是拿出文化差异来安慰我。他们总是高度评价中日文化“自古以来”交往的源远流长,而对于敏感的领土争端、历史认识、国民感情等,却总是不谈及问题的核心,避免与我争论。他们总是说:“我们之间思维、认知方式不同,慢慢来吧。”讨论总是在此 然而止,无法得出有建设性的结论。

  这样的次数多了,逼迫我开始思考,症结到底在哪里。

  文化是最难以解读的分野,比政治、经济、贸易、工业、能源、金融、军事、科技等能够以数据量化的科学领域复杂很多。

  比如,很多日本人觉得中国的政治体制难以理解,而很多中国人则无法接受日本的首相频繁更换。中国政府主张西藏问题是“主权问题”,而西方人却更多从宗教和人权的角度看待西藏。这里面的问题,是很难仅仅用一句“文化不同”来解释的。

  而从国际关系研究者的立场看,仅以文化为问题根源,往往是不科学的,甚至非理性的。因为,一旦拿出文化,研究的思维只好遭到停止,以日文表述的话就是陷入“思考停止”。原因在于,文化是很难“论证”的,而无法论证的东西必然是难以说服他人的—— 你能拿出什么样的有形证据让别人信任你嘴巴里说着的内容?

  与此同时,所谓“文化不同”变成了一句口号,被我们频频提出甚至放大,却又不能真正回答我们心中的问题。

  具体到中日关系,我最怕谈文化。理由显然是因为,它无法被我的思维和逻辑来量化和论证。

  试想一下,如果手中有具体的经贸来往、军费增长、人际来往、直接投资额和收购案等数据,我们说起话来自然感到底气足、靠谱。“中日总贸易额已经超过26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有2万家以上日本企业、雇用着1000万以上的中国员工”,“中国GDP今年可能超过日本”。拿着这些根据提倡“中日两国应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当然很有说服力。

  但文化呢?它说不清道不明,却重要到无法回避。

  我曾听企业界的朋友说,在华日企在企业管理上多半采用日本特色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的待遇,而中国员工却并不喜欢。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频繁跳槽的、由能力和工作量决定待遇的西式企业文化。日籍老板明明知道中国员工有情绪,却不愿改变。据说,一位日本老板曾私下这样说:“我不需要那么优秀的个性化人才,比如北大的;我更需要听话的一张白纸,那些服从上司的中级人才,比如北外的。”

  可以这么说,有形的数据在理解上也是透明的,而发生问题的领域恰恰来自于无法量化和论证的文化领域,尤其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多谈“文化”,没有实证基础的东西,就只能靠语言和感受来沟通和交流。要面对中日之间的问题,我想,我们必须—— 无论有多么不愿意——多谈些文化,少比些数字,多一些直截了当,少一些陈词滥调。■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