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
在日本参与世博会设计
|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2 18:36:14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 ||
|
||
2010年即将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是继奥运会后在中国的又一次文化盛典。作为博览会上各国向世界展现自己文化丰采与经济成就的载体——国家的展示馆,无疑将成为代表各国在文化舞台上争奇斗艳的明星。作为一名建筑设计者,由于身在海外,我为没有机会参与中国馆的设计工作而倍感遗憾。但出乎意料的是日本馆的设计,实现了我在世博盛会上为祖国献礼的夙愿。
东瀛点将 在2006年初就读于日本千叶大学期间,我应征了日本的第二大建筑设计事务所“日本设计”。面对近400名竞争对手,经过前后5次考核选拔我终于被聘用,并于2007年4月开始工作。进入公司后,当我得知近1000名员工中只有3名中国人时,顿时感到了为中国人争气的沉重使命感。2008年2月,公司决定参加上海世博会日本馆在日本国内的方案竞标,由我与另外两名日本员工一同组建世博会日本馆竞赛特别小组。获知这一消息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日本馆代表着日本的国际形象,可以说这既是全日本最重要的国家建筑项目,也是公司最重要的项目。同时投标是在日本国内进行,所有投标资料都是日本政府发布的日语资料,并不需要中国语翻译或者与中国方面的联络事务。而公司把我,一个中国人投入到如此重要的项目组中,无疑是对中国人能力的肯定。当时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声音,拿下这个项目,为上海世博会增光添彩,为中日友谊谱写新的故事。 名誉之战 日本建筑设计行业中顶尖的12家设计事务所报名参加了世博会日本馆的竞标,其中包括有排名第一的日建设计。面对这场恶战,设计小组内部经反复讨论认为,在建筑方案竞标阶段业主的要求以及建筑现场的条件都还处于比较朦胧的状态。因此要想胜出,我们在建筑形态上不宜追求具体细节,应着力提炼形态理念,尽力保留将来建筑形态变化的柔性。同时发挥日本设计的优势,尽全力主攻最新的建筑环保技术,创造前所未有的环保节能建筑典范。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积极地与建筑环境技术专家交流配合,并在设计中期补充了另一名中国员工小潘,最终在参赛的12家日本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最高分,获得了竞标胜利。 重组建筑DNA 竞标胜利之后,由于业主对日本馆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原有的中标方案已不能满足要求,设计小组开始重新搜集资料,酝酿、构思新的方案。经过集思广益,无数次方案推敲之后,终于决定了建筑概念的新方向。那就是在减轻建筑自重的同时,日本馆由原来被动的“节能”理念,转变为主动的“创能”理念。制作咨询专家彦坂提出了使用三明治夹层的透明太阳能发电表皮系统,同时负责人千鸟与组长小林将竞标时期我提出的“Cool Column(凉爽支柱)”概念加以改进,提出了集“支撑、采光、送风、排热、集雨、散水”于一体的“曲面呼吸柱”概念。接下来如何从上述抽象理念中提炼出具体的建筑方案,是设计小组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此公司对小组人员构成进行了调整。在具体分工方面,组长小林负责整体控制,日本员工市村负责对外联络以及项目推进。我负责建筑结构及外观造型设计,小潘负责与中国方面的联络及建筑法规。而建筑功能布局则由大家共同研究决定。 精雕细琢“重塑”水滴 在有限的用地内既要保证最大化的展示使用空间,又要与邻近的他国展馆形成形态上的对比,还要与欧美发达国家光怪陆离的展馆一争高下,我作为建筑结构及外观造型负责人曾为此绞尽脑汁。经过反复推敲,我还是选择了自己比较偏爱的水滴建筑造型。这种造型既有较高的空间使用效率,又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亲和力,与邻近的他国矩形展馆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流线外形柔美润泽,动感起伏,可以使人产生多种联想,既适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也符合日本馆“心之和、技之和”的参展宗旨。此外,我选用了水滴型还有一个个人原因。 2002年,我在株式会社日本佐藤综合计画参与了众所周知的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水滴”的设计。当时也主要负责了建筑造型的推敲。基于整体设计理念及个人的偏好选择的也是水滴造型。但那时虽然最终成功实现了亮丽的建筑造型,但未能对建筑的形态进行优化,构成建筑的所有曲线均为非方程曲线。曲率复杂,材料种类繁多,加工困难,建设成本偏高。“天津水滴”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遗憾。 而这次为日本馆再塑水滴,从一开始我就使用了线性方程曲线来塑造水滴造型,简化曲率。与结构工程师积极协作,减少结构应力的集中,同时尽力减化部件尺寸的种类,对建筑造型与结构进行了高度优化。最终在实现了优美的外观造型同时,兼顾了建筑的经济性,创造出全新的表皮支撑一体化高效建筑结构。建筑外表的“皮肤”分块均匀,构件材料的种类由最初的800多种减少到300多种,大幅度降低了建设成本,弥补了当年天津“水滴”的遗憾。 紫红色在日本象征着高贵,优雅,又是日本国花——樱花的颜色,同时也符合中国节日的热烈气氛及中华民族的审美喜好,因而小组讨论最终决定初次尝试在日本馆表皮上采用藤红色薄膜材料ETFE。为此我与组长小林多次赴京都与厂家协商试验,最终使该材料从色彩到功能都满足了我们的设计要求。 江畔明珠化“紫蚕” 经过1年多的设计奋战,光洁晶莹宛如明珠的水滴型日本馆终于在黄浦江畔如期顺利开工。“发掘大自然的奥妙,降低大自然的负担”! 纵观日本馆,人们可以看到弧形穹顶上的三个呼吸孔、三座排热塔以及透明夹层皮肤。我们选择了透光、轻质高强、可回收利用的夹层薄膜ETFE作为建筑表皮系统,夹层中埋设有曲面太阳能电池为建筑提供绿色辅助能源。同时设在建筑表皮上的喷雾系统可降温而不湿衣。呼吸孔与排热塔用于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强化冷暖空气流通,同时具有采光、收集雨水、散水降温的“呼吸”功能,可减少空调能耗和照明用电。当夜幕降临,表皮照明明暗交替,建筑宛如生命体般缓缓呼吸。进入馆内,浅紫色的表皮、骨骼与支柱融为一体,天花板自由过渡到地面,形成了宛如浑然天成的钟乳石洞窟般的全新景观,充分表达了展示空间的活力与流动感。 开工后一个月,中日两国民众就给她起了一个“紫蚕岛”的爱称。淡紫色的建筑外观,映射出灿灿阳光与凛凛波光;蚕茧似的弧形穹顶造型,寓意从茧中抽丝织绢的工艺从中国传入日本,象征中日两国丝茧般的密切联系,像“蚕有长寿”一样代代相传。消息传来,我作为这个建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深感震撼:当初设计的时候我们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没有想到会产生这样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中日携手书今朝 日本馆的设计是中日籍设计人员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结晶。日方各界对中国设计人员高度信任,一视同仁,不仅吸收中国籍设计人员参加这个代表日本国际形象的国家级项目,委以重任,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安排我们与日方人员一同出席日本产经省及日本贸易振兴会的政府会议,所提的很多意见都得到了重视与采纳。设计组的双方成员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双方设计人员工作融洽,配合默契,互相尊重,在工作中建立了诚挚深厚的友情。可以说,日本馆是中日设计人员信任无间,密切合作的中日友好建筑,我期待她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成为加强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了解与友谊的新平台。
|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