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老人来华拍摄唐诗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浪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30 8:26:29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摄影家富山治夫,怀揣唐诗,100多次到中国

  《世界新闻报》记者/付颖

  正当李白《静夜思》的中日两个版本之争尘埃未定之时,写字楼云集的东京汐留传媒大厦二楼,日本共同通信社主办的一个摄影展刚刚落下帷幕。这个名为《唐诗百景》的摄影展,让我们认识了又一位与唐诗结下深缘的日本人——富山治夫。记者在摄影展上见到了已经73岁高龄的老先生。

  到过中国100多次

  富山治夫是日本著名的摄影家,曾担任过日本主要媒体的摄影记者。其代表作摄影集《现代语感》,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东京从60年代经济高速成长期以来的社会百态。富山先生以众多杰出作品,获得过日本文化艺术界的最高褒奖——紫绶褒章。

  富山先生博客中列出了8部代表作,关于中国的作品就有3部,分别为《中国全三卷》、《京剧1、2》和《三国志》。

  为什么摄影家的眼光会投向中国?“这是当记者养成的习惯。”早就等在约定地点的富山先生,说话干净利落,思维依然敏捷,不像一个已经年逾七旬的老人。

  据老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他以日本文化为主题在日本多地进行连续摄影,为探索日本文化的起点,他想到了跨海到彼岸的中国去。于是,从1973年首次访华至今,他已经100多次到中国,只有两个省没有涉足。

  以影像展示唐诗世界

  那么,富山先生是怎样想到将唐诗作为摄影的主题呢?“唐诗就好像一本旅游指南。”谈到用唐诗作为摄影的思路时,富山先生给出的是一个别致的回答。“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刚刚对外开放时,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球。但那时的中国没有一本像样的旅游指南。于是我揣了一本《唐诗选》,按照上面的描绘去寻找想象中的风景。”

  在富山先生看来,唐诗中的精彩描绘给他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诗中描绘的地点和景致逐一出现在他的眼前,又被记载在了底片上。“比如唐诗中的‘幽州’,不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吗……”“当年我在西安拍摄专题《西安之春》时,到处溜达,发现很多地方都被唐诗描写过。”富山认为,中国太大,各地特点风格迥异,要向从没到过中国的人们介绍这个国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照片,而唐诗中的风光,也非常直观地把中国推向了世界。

  唐诗题材的拍摄集中在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四五年间。早在1980年,日本交通公社为宣传中国旅游,就已经出版过富山先生的同名作品《唐诗百景》。

  有时,仅仅为了一张照片的拍摄,他就要专门跑一趟某个地区。从庐山的飞瀑到岳阳楼的夕照,从甘肃的月牙泉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富山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数得上名的胜迹。问到他的满意之作,首推夕阳西下时的新疆交河故城。这幅被他用杜甫的《春望》配上的作品,静寂中弥漫着悲壮美,正好契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

  唐诗是当年的流行歌

  通过多年的拍摄和研究,富山先生对唐诗的历史,还有那些诗人的背景等都如数家珍。谈到日本人熟悉的白居易、李白和王维,他说最喜欢的诗人是王维。“因为王维的诗中有很多关于自然风景的描绘,非常逼真。”然而,富山先生对于唐诗和那个时代,还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动荡的年代,诗人们失去了稳定的生活,云游四方,他们云游之地景致优美,所以唐诗那么动人。”“唐诗中还有很多关于友情的内容,应该也和当时诗人们的遭遇和心态有很大关系。”

  “唐诗是用来听,而不是读的。那些音韵,我想应该就是当年的流行歌吧。”对唐诗十分钟爱的富山治夫先生,不无遗憾地提到他在北京举办摄影展时的感想。“1999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时,发现来参观的中国年轻人却念不出唐诗中的汉字。”

  对此甚为忧虑的富山先生提到的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通病,社会的进步难道真要以遗忘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代价吗?

  汉诗传播在日本

  日本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无可回避的汉诗时代,它直接开启了日本人对唐诗的热情。

  中国的初唐和盛唐时期,日本派大批遣唐使到中国,全面学习灿烂的唐文化,包括以唐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中国的唐诗运动刚兴起不久,唐诗即传入日本,此时约为日本奈良时代晚期。奈良、平安两朝的日本文坛,掀起了学唐诗的热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竞相模仿,做诗唱和。日本的汉诗,也渐渐从依赖、模仿,到获得独立的地位和风格。

  那是一个日本全盘唐化的时代。日本人尊汉字为“真名”,创造日本文字“假名”,后来又请唐人赴日本,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普及汉字读音。日本人唐诗、唐音和汉字一起学,想来花费了许多生记硬背的功夫。留唐的高僧空海,回日本后著有《天镜秘府论》6卷,详细介绍了唐诗的平仄等音律要素。此后,近体诗风行日本,与唐诗相比并不逊色。

  起初,读写汉诗为日本皇室、贵族等上层精英独享。日本写汉诗的第一人,就是奈良时代的一位皇子。从江户至明治维新时代,日本出现了专事汉诗创作的专业作家,并且产生了许多诗社。明治时期,明人李攀龙所编的《唐诗选》在日本竟有二十多个版本印行,堪称第一畅销书。由于翻译解读《唐诗选》的读本众多,不识汉字的普通民众也有机会学习唐诗。

  当时,日本还产生了根据唐诗诗意衍生的短篇小说和唐诗画本。可见日本人在唐诗上花费的细密心思。

  说到唐诗,国人首推李杜,日本人却钟爱白居易。坐落在洛阳龙门东山北麓的白居易陵园,有一座以中日两国文字镌刻的石碑,上书“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这块由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相赠的石碑,真实反映了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唐诗在日本的风靡,与白诗远播有很深的渊源。

  平安时代白居易诗传入日本后,白诗中的闲适与感伤,与平安时代日本人的“物哀”精神旨趣一拍即合,因此深得人心。与白居易同时代的嵯峨天皇就视《白氏文集》为珍宝。据说他会故意把白诗念错,以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

  白居易所看重的政治讽喻诗在日本一直少人问津。这也许可以说明,日本人的唐诗之爱,其实爱的还是日本人自己。    (牟甲)

  唐诗,日本人的畅销书

  《世界新闻报》记者/牟甲

  前不久中日《静夜思》版本之争,令国人对日本保留了唐诗更多的“原汁原味”深感意外。其实,唐诗在日本文化里一直是一个尊贵的存在。直到今天,日本人对唐诗,依然保持着世间少有的热情。

  唐诗之旅长年有

  日本的旅行社长期组织“唐诗之旅”旅行团,请研究唐诗的学者担任顾问,游客边学习唐诗边旅游。杜甫草堂、姑苏城的寒山寺等都是日本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每年除夕夜,都会有大批日本游客在寒山寺内流连忘返,只为亲耳一听寒山寺的钟声。

  日本有许多民间自发组织的唐代诗人研究团体,拿李白研究团体来说,每年都组织上百人专程来到中国瞻仰和怀念这位中国“诗仙”。

  日本人爱写唐诗书法,前不久,在日本冈山举办的一个书法展上,还展出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而在一些日本文化人的游宴中,写汉诗互赠,仍不失为一种流行的风雅。

  日本企业家们似乎也以懂汉诗为荣。在不少企业家的办公室里,常可以看到高挂的唐诗书法条幅。

  唐诗教育重吟读

  日本的电视台和电台经常播放唐诗节目。一档名为《唐诗之旅》的电视节目,每次都会朗诵一首唐诗,然后介绍与这首诗有关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

  在日本的教科书中,收录了脍炙人口的唐诗《静夜思》、《枫桥夜泊》、《春晓》等。日本大学的招生考试常以唐诗为考题。近年来,经过多次的教育改革,日本高考中的汉文题目减少了许多,但一流大学的入学考试仍保留了唐诗试题。

  可贵的是,日本学校至今仍在教学生吟读唐诗。而中国早就取消了唐诗吟读教育,只有一些大学的中文系教师,还保留着吟诗的能力。

  在日本稍具规模的书店,能找到各种版本的唐诗诗选和研究著作,一些著作甚至成为日本的畅销书。《唐诗三百首》、《唐诗选》等也在日本不断得到翻印。

  有趣的是,日本人甚至开发了泡澡书《唐诗选》。在日本文化里,如厕和洗澡一样,都是有机会参透人生无常的大事。于是,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编著了一本澡盆读物《唐诗选》。这本书专为学中文的人设计,原文都注有拼音。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