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国民“对华亲近感”的30年变化曲线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8 19:18:47 文章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
|
![]() 2008年5月,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与日本青年欢聚一堂。图为中国舞蹈艺术家邰丽华(前左二)和日本青年在东京合影。本报记者 孙巍/摄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郭一娜发自东京 从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到今年,已经过了整整30年。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日本政府在每年进行的大型“外交舆论调查”中,增加了两个问题,“你对中国有亲近感吗?”“你觉得中日关系良好吗?” 观察日本国民“对华亲近感”的30年变化曲线,就会发现,这30年来,曲折远远多于平稳,而且还时常剧烈变动。今年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人对华亲近感为31.8%,比去年下降了2.2%,为30年来最低。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上,不认为中日关系良好的为71.9%,和去年比增加了3.9%。为30年来最高。 纵观30年来的日本人对华意识变迁,并结合中日两国在这些年来的社会经济背景综合分析的话,或许我们能看清中日关系的问题根源。 “毒饺子”左右对华好感? “外交舆论调查”从1975年开始,日本政府希望借此来了解国民对外交的关注点,并为制定下一步外交政策提供参考。今年对华亲近感下降,日本外务省和很多媒体都将原因直接归结于“饺子事件”。 1980年,中日“最亲” 日本老人片仓告诉本报记者,70年代末,他和朋友从广州到北京,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那时的中国还很穷,经济不发达。”亲自去中国,让很多日本人看到了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让他们对中国多了一份亲近感,“因为当时中国的现状和日本战后初期的状况很像”。 “历史问题”令好感度剧降 日本人对华亲近感出现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出现在1982年前后,此时对华亲近感从78.6%下降到68.3%,降幅超10%。当时这一结果主要是受到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 1982年日本媒体报道,文部省在进行教科书检定中,将日本“侵略”华北更改为“进出”华北。这一事件迅速被中国媒体转载,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虽然这一问题以中曾根内阁承认“侵略史实”收场,但是此后日方阁僚对历史问题的不当言论,不断刺伤着中国民众的感情。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首相在战败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更加剧了中国国内民众对日的不满情绪。当年爆发的学生反日游行经日本媒体报道后,又反过来影响了日本民众的对华感情。 当然,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泡沫经济崩溃期,也就是所谓的“失去的10年”。而此时,中国经济正与日本相反,处于急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14%左右。1994年,日本对华贸易首次出现赤字。经济上丧失优越感,也间接导致日本民众对华感情发生了微妙变化。 进入21世纪后,中日关系局势越发复杂。在日本民众中,对华抱有亲近感的人也开始持续减少。除去2008年,最低点出现在2005年,导火索为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意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媒体推波助澜 “亲近感”一词很感性 “对中国亲近感?我没有。因为我没亲自去过中国。我觉得这个设问本身就有问题。中日在地理、文化上这么接近,就像一家人一样。对家人根本谈不上有没有亲近感。正因为像家人,才更能看清对方身上的缺点和问题。正因为像家人,即使有再多问题,也必须努力克服,好好相处。”大学教授平林对本报记者说。 的确如平林所说,“亲近感”是一个很感性的词汇。在日本人的对华感情中,“亲近感”一词被赋予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复杂的内容。 日本已故中国问题专家小岛朋之曾说过,日中互不信赖的根源在于关于对方国家的正确信息没有传递到本国,很多人把日中关系比作夫妻,夫妻在相亲相爱之前,首先要相信对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