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没有日本,改革开放将会出现不同
|
作者:王锦思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3 15:03:3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王锦思:没去过日本就不要妄言了解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言。日前,《国际先驱导报》报道,日本驻华公使道上尚史面对中日间一连串争议性话题,认为中日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和偏见,希望中国百姓应该去日本看看,感受了解"真实的日本"。 诚然,没有去过日本,仍然可以尽可能辨别日本的对与错。但是也正像道上公使所言,日中两国国民都自认为很了解对方,但实际上并不是很了解。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去过日本深入细致地了解考察,难免产生错误的判断,甚至信誓旦旦日本如何如何,闹出把错误当真理的笑话。在文革时期的闭关锁国年代里,中国人盲目地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改革开放,才发现一个现代化的日本远远走在前面,这使邓小平增强了改革开放的紧迫感。 显而易见,去过日本的人看法大都会修正,可见实地考察的重要性。2005年,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调查发现,尽管本土中国人对日本反感不断强化,处在“最前线”日本的中国人对日本好感度却不断增加。一个小学生访日觉得日本也有好人。当时日本驻华公使兼新闻发言人井出敬二说:“这就说明小学生认为日本都是坏蛋。” 长期以来,日本十分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和考察。近代日本人来华修学旅行,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客观实证,重视文献解析和实地踏查,与此伴生的还有缜密的谍报活动,对中国了解十分详尽。御史大夫易俊叹曰:“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也。”梁启超曰:“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今日矣。” 如果没有带着理性和积极的兴趣去观察,去日本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20世纪初,中国人风起云涌前往日本留学。戴季陶的《日本论》说:“这五万留学生,他们对于日本这个题目,有怎么样的研究,我在书籍上,报纸上,杂志上,没见过。”“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 建国后,许多日本人十分幼稚单纯,嗜好盲人摸象,曾被革命激情笼罩的中国所感染,不明是非。而今还有人对中国发展视而不见,甚至认为当今中国封建专制,没有汉字、电灯等等,让人听起来好笑。本泽二郎《中国人眼里的日本人》一书片面把少数中国人观点当作全体中国人的观点,但是日本对中国研究事无巨细相当深入深刻。 当许多人限于条件原因,无法亲身到对象国考察见证,媒体就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而不是片面渲染。日本是亚洲媒体自由度最高的国家,注重培养通晓中国的人才。七十年代,在北京的日本记者每人都在十年内被轮流派驻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工作,以便全面了解中国,成为“中国通”。中国有些"日本通"却“通日本”,如周作人、汪精卫等双膝发软之流。而今,还有些所谓的“日本通”,对日本貌似高深义正严词,无非是过过嘴瘾,混点工资。有的研究还掺杂学术腐败,索要钱物,或缺乏独立的学术精神,滥竽充数人云亦云抄来抄去。可见,日本研究界亟待清理门户。 日本每年邀请中国中学生、大学生、记者等行业人士,深入农户、工厂、学校,甚至敢于敞开许多中国人认为禁区的领地,体现了日本的自信和多元。1984年,中国邀请三千日本青年主要目的是联欢而非传播,意义和价值相对削弱。 如果双方都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就会少些误解,多些宽容。在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日30周年的时间里,中国从学术界到民间对日本的了解能有多少?而让日本人访华考察,可以着眼于宣传正面的中国形象,校正日本人的不正确观点,无疑具有长远性的未来考量。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