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高中生访日交流活动纪行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6 21:35:52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5月21日下午2时许,北京首都机场。2008年中国高中生第二批访日团的400名学生刚刚结束为期8天的访问,回到北京。虽然这些天来行程紧张,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个个面有倦色,但踏上祖国的土地,即将回到同学们中间,他们又是如此意气风发,急切地想要把这些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告诉他们的家长、老师、同学和朋友。 此次中国中学生访日活动是日本开展的"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的重要内容。这项由日本政府倡导并出资的交流计划每年将邀请6000名中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青少年访日,旨在增加有关国家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迄今已有3200多名高中生分期赴日交流。 同学们打开手机,翻飞的拇指群发着一条又一条相似的短信。"发达"、"环保"、"国民素质高",这些关键词代表着日本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更是他们在寻找祖国和他国的差距中,找到的新向标。 全新的发现 中国高中生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来自日本成田机场。在装饰朴素大方、管理安静有序的机场,学生们在多位日本机场地勤人员的引导下,分流、排队,很快办完了入境手续。地勤人员不断的鞠躬、殷勤的询问,已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到日本的礼仪文化。 走出机场,早已守侯在出口处的导游、翻译微笑着迎上前来,个个都用流利的中文向同学们问好:"叫我中村老师就好。"日本翻译中村裕子向来自云南几所高中的中学生们自我介绍说。 其实,这位女翻译还有一个称呼是"中村妈妈",这是5年来她接待的中国中学生们送给她的亲密称呼。 "同学们很幸运,你们是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后的首批访日高中生。"中村老师的这番话的确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动身前的短暂出访培训中,同学们了解到:中日两国有2000多年交往的历史,日本曾派遣多名谴唐使,把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回日本。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人开始欺负中国,使中华民族饱受深重灾难。战后日本曾持有反省态度,但自新中国成立直至1972年正式建交,日本一直不承认中国…… 特别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中日两国近10年没有高层互访,但自2006年以来,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先后创造了"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特别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4月访日,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30年首次访日。今年,两国将隆重纪念《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30周年。为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份,温家宝总理与福田首相还达成共识--在今年举办"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 虽然上述这些历史背景对于这些生长在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时代的孩子们来说,主题不免过于宏大。但是,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和思考,孩子们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竖起了耳朵,睁大了眼睛。 翻开主办方准备的访日行程册,同学们再次发出惊叹:日方安排如此详尽,从宾馆设施到访问学校的介绍,从翻译、导游的编号,到在不同地方的宾馆房间号,都一一明示。 据主办中国高中生访日交流活动的日中友好会馆国际项目部部长张聚祥说,由于高中生访日意义特殊,日中两国政府都高度重视,规格很高。为了使中国高中生可以更细致地了解日本,来自四川、重庆、甘肃、上海、青海、江苏、安徽、云南、辽宁等9省市的400名学生被分成8个团组,在东京作短暂停留后,分赴德岛、宫城、石川、青森4地参观访问。在日停留一周的时间内,同学们将参观日本的环保设施,到普通百姓家住宿,游览各地名胜,在日本高中与同龄人一起上课。 "日本人做事非常认真,这也从某种程度上确保了他们的效率。"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鹏翾从下飞机开始,不断作着笔记。 李鹏翾的爸爸是一名日语导游,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就从爸爸那里得知:日本很发达。"从那个时候,我就对这个邻国充满了好奇。" 和李鹏翾一样,很多同学都对日本之旅充满向往。在东京2天的时间,他们登上了作为城市标志的东京塔,从外围遥望了日本天皇的居住地,日本整洁的自然环境和井然的社会秩序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最让同学们赞叹的还是中央防波堤垃圾处理场。这个耗时30年时间、修建于海边的垃圾处理场承担着对东京日均9000万吨垃圾的处理任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3690米长的大堤全部是用燃烧废物的溶渣砌成,用"三明治"式的分层式填埋方法填埋的垃圾,如今已成为绿色植物的沃土,一只苍蝇的踪影都见不到。因垃圾处理而产生的毒气、渗透污水都有对应的装置进行管控。甚至连车轮下裹挟的污物都会经过特殊的颠簸路段,留在处理场内。 云南师大附中地理教师王晓宁说,过去只是看着地图告诉学生,日本是中国的邻邦,与中国一衣带水。有了真切的体验后,她可以给学生讲很多很多……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团委书记阳彦怡专门买回了地道的日本和服,希望将来可以穿着这身衣服给学生们上日语课。 北京大学会同民间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最近几年中日两国人民的好感度呈上升趋势,12%的日本人对中国抱有好感。 "听见花开的声音" 在日本的每一分钟,每一小时,对于很多初出国门的中学生都是新鲜、激动而难忘的。除了交流访问的正式场合,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不停的按动快门,用相机的镜头记录着他们的发现。 然而,有这样一个镜头,同学们却无暇把它收录其中--那是他们在日本同龄伙伴的陪伴下,结束一天的民宿生活后,与日本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告别的场面。 据了解,自日本启动"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以来,每年都有数千个日本家庭自愿报名参加接收访日高中生的活动。日本政府会从他们中精心挑选,针对日中双方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进行安排。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李凌霄和日本学生佐佐木啟人一见面,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一起骑了1个多小时的单车去看海。日落时分,他们面向大海,互唱了国歌。当时的感受,对于从未见过大海、从未在异乡唱起国歌的李凌霄来说,不知用什么词语形容。 当天晚上,李凌霄与佐佐木一家共进晚餐后,收到了一份来自日本父母的特别礼物--那是一支做工精良的墨水笔。用这支笔,李凌霄在日本朋友的笔记本上,用中文端正地写下全家人都可以认得的字--中日友好、和平友爱。 "这天晚上时间过得真快。" 李凌霄说:"我没有感到身处异地的尴尬,更没有语言不通的不便。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用微笑和肢体语言,进行着交流。" 第二天上午,两个男孩子一起来到佐佐木所在的宫城县仙台东中学上课。另外,还有来自云南几所中学的学生在宫城县的12所高中听取了约30多节课程。 他们中,有的上了英语课,有的上了生活课,有的还上了体育课。 李凌霄没有想到,在日本学生的国语课上,教师会为同学们讲授并朗诵李白的《静夜思》。而且,为了帮助日本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经典的气韵,日本的课本是按照古代日语和现代日语对照的方式,对这首诗进行释读。 "真的没想到,日本学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 李凌霄说。在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应日本学生的要求,他把他们想要学习的汉语分别写到他们的笔记本上,一遍遍教他们如何发音。 在充满日本传统文化特色的茶道课上,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方若乃在品尝过日本女同学虔诚奉上的茶和甜点后,在教师手把手的教授下,也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杯茶。安静而细致的过程,使她体会到日本茶道的待客精髓--"一期一会"。日本人相信,与这一刻在眼前喝茶的客人,也许今生今世只有一次相遇的机会,因此应该用满心的热情和真挚来款待这位客人。 就是因为感受到这份真挚,同学们在分离之际不禁热泪盈眶。女同学们拥抱在一起,泪水浸湿了对方的衣裳。男同学们默默无语,直到对方消失在视野,才不掩饰红了的眼圈。 青海十四中的学生胡大伟说,日本学生对中国的孔子很崇敬,这说明两国文化间有很多共通之处,也有很好的交流的基础。"我会与他们一直保持联系,以后有时间会去看他们。"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张喆宇难忘,政务繁忙日本众议院议员伊藤专程赶到位于自己选区的日本著名景点--松岛,与同学们一同乘船游览。在船上,同学们围聚在伊藤周围,向他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同我们的交谈,并希望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 此次高中生访日,恰逢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很多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同学都对家乡的情况感到焦虑。然而,无论他们去往的是哪一座城市,他们都会惊讶地发现,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中,中国地震始终是日本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很多街边的超市里,都有为中国地震特设的募捐箱。日本师生还通过写祝福卡、折千纸鹤等方式,为中国地震灾区的学生祈福。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的学生唐俊鹏说,得知祖国遭受如此灾难,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但令我们欣慰的是,几乎每一个日本人都在询问四川地震的情况,我们访问的很多学校都为中国地震发出募捐倡议书。这种在危难之时的关注很让人感动。 这些感动的瞬间,在日中友好会馆理事吴从勇看来,是友谊的开始。虽然这样短暂的交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日间因历史产生的分歧,但却可以在决定两国未来的青少年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导游横田美澍已是第九次接待中国高中生访日团。她说,虽然两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很小的事情,但集中起来会成为很大的力量。 临别,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王美璇以《初夏的种子》为题,写下这样的寄语:,种子多了,树就多了,隔海相望时,就有了清澈的天空。她的同学杨思颖则写道:"在夏日湿热的阳光下,我听见了一片花开的声音。"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张聚祥认为,在媒体还不能全面客观地介绍对方国家的情况下,在中日两国青少年间开展的"草根交流"将使他们了解彼此的长处、短处,从而理解彼此的差异,才能对历史进行宽容、反省,才能真正从内心去友好。 "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看过了日本繁华的都市,体验了日本先进的科技,感受了日本民众的真诚和热情后,学生们利用空余时间,记录着自己的心得。 一位同学用《游七色日本》为题:红色代表日本人的热情;橙色是日本都市的霓虹灯;黄色是东京铁塔汇聚的日本民族的爱国热情;绿色是日本的环保理念;青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代表日本人谦虚而又进取的性格;蓝色代表日本同学的纯真;紫色代表日本国际化的时尚。 同学们感受最多的还是中日教育体系的差别。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生的李天爱写道:细节决定成败,日本人身上体现的国民素质得益于完全得益于实用的教育。就像一位校长说的,我们不教无用的东西。 昆明第八中学学生贺继鑫在说,日本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非常广泛,尤其是语文、历史、社会这几科,它们着重介绍日本名人的故事和名诗名句的成功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记住,还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学的一切,明白它是什么样的东西以及为什么这样。因此,当一个日本人成年后,你能很轻易地从他的身上看到孔孟的影子,从他那谦和的态度、彬彬有礼的举止中发现历史的刻印。 昆明第八中学的学生王剀说,日本相比中国,更重视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也有大量音乐、体育、文学、茶道、农作物种植等课程,同时还有特色班级。 昆明市第八中学学生全涵煦说,中国教科书教育孩子,"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日本却教育学生"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将国家建设强大。" 昆明第八中学的语文教师王澎与日本教师一起登上讲台,为学生们朗诵了日本教材中的汉唐诗歌。他说,日本人民很重视细节教育,把具体的人的、民族的素质教育的重心放低,把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日本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性格即命运"的教育理念--播种行为,养成习惯;播种习惯,形成性格,播种性格,决定命运。这种理念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看到了对方的长处,师生们也在寻找着自己的差距。云南大学附属中学特级化学教师瑶说,日本学生从小就从独自上下学开始学习独立生活,老师和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朋友,赏识教育做得很好,这使日本学生能够很快把快乐传递给别人,长大后更善于关心他人。 在日本旅居10年的中国导游大江美穗说,中国孩子非常聪明,个体表现很优秀,但缺乏团队意识,协调能力不够强。日本人有力量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教育中始终强调团结协作,而且他们也很注重体育锻炼。 "只有看到对方的优势,才会更了解祖国需要什么,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云南大学师范大学附中的学生苏童说。 云南省教育厅项目官员王源说,青年人在这种交流中,不仅可以收获友谊,还可以开阔视野,为将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积累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动力。 (记者 吴晶)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