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著名历史学家:让文化交流成为中日关系润滑剂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5-12 12:29:5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最后一站选择了古都奈良,访问了法隆寺和唐招提寺,为“暖春之旅”添上含有深意的“文化因素”。作为日本最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依田熹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指出,应该让文化交流成为中日关系的润滑剂。 

    中日尤需文化交流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化交流在促进中日双边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呢? 

    依田:文化交流对所有国家来说都很重要,但对中日两国而言,因有非常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更有其特殊意义。 

    日本当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但明治维新以前,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化改新就是以中国为样板的;举凡日本的文字、绘画、礼仪、建筑等方面,无不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更多地从日本方面吸收营养来发展自己,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以及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国都从日本吸取过有益的经验。 

    这样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离开文化交流是难以想像的,也必然对国家关系中的文化交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因为日本与中国都是东亚的大国,对地区与世界的发展承担着重要责任,发展两国文化的交流,不仅对两国,对地区乃至世界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文化关系不可替代 

    记者:人们一直把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比喻为中日关系的两个轮子,如果将文化关系也纳入这个比喻,您会如何来形容它们三者的关系? 

    依田:文化关系与政治、经济关系相比,至少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文化关系更广泛,也更深层次,加强文化交流能为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提供更巩固的基础、更深入的沟通。其二,文化关系是一种相对软性的关系,它能像春雨润物细无声那样,发挥潜移默化的交流作用。因此,与政治经济关系相比,我认为文化交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就夯实基础、加强沟通而言,可能是更重要的。 

  “担心”源于隔膜 

    记者:您曾提出希望中国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以减少日本方面的某种“担心”,能将您的这个观点再详细阐述一下吗? 

    依田:在古代,中国曾是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国。而近代,在东亚,日本则是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强盛的国家。但是现在,中国、韩国等国都正在成为国力强盛的国家。对这种近代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日本国民中有一部分人难免感到迷惑,不知如何对待,因而持“中国威胁论”的观点。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上的隔膜。中日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但基本是单向的,如果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建设,成为文化大国,中国与日本、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就会更多带上双向、平等的性质,双方将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 

  文化应该双向交流 

  记者:去年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这说明中日双方都很重视文化交流,您如何评价中日文化交流的现状?可以提供哪些具体建议呢? 

    依田:文化体育交流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周恩来总理当年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强调了文化体育交流对加强人民以及国家关系的重要作用。去年福田首相访华访问了孔子的故乡,而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日程中也特别安排了对日本的文化古都奈良的访问。其中,胡主席访问唐招提寺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鉴真和尚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国领导人对文化交流的重视将有力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我觉得虽然从局部来看,有时会存在问题,出现曲折,但是从全局来看,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还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是难以阻挡的。至于建议,我认为在这种交流中,应该讲究平衡,提倡双向交流,大家应该互相学习对方文化的优秀内容。(本报特派记者 杨立群)
 
    解放日报    2008年05月11日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