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民间合作 >> 正文
中日合作考古研究 解密“大鹅”的起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近1400年前,唐代诗人骆宾王相传七岁咏鹅,至今脍炙人口。而由大雁驯化而来的家鹅,与我们相伴的历史更为久远。最新研究显示,在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遗址中,先民已开始驯雁为鹅。这是中日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最近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这处为驯雁为鹅提供实证的遗址是浙江宁波余姚市的田螺山遗址。它于2001年被发现,在2004年至2014年间经历了5次发掘。它是继20世纪70年代,余姚发现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后,河姆渡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誉为“又一个河姆渡”。2007年,当地政府在田螺山遗址兴建了展示馆,考古研究一直在持续。

田螺山遗址的早期文化层出土了232块雁类的遗骨,田螺山遗址考古队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介绍说,它们应该是先民的“厨余垃圾”,出土地层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一期,距今有7000至6500年的历史。

从2015年起,中日两国学者合作对田螺山遗址开展动物考古研究。他们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萧山博物馆、兰州大学以及日本的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东京大学、金泽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运用了组织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等多学科手段。

通过组织学分析,学者们发现了4块幼鸟的遗骨,它们属于4至16周龄的幼鸟,其中一块更属于4至8周龄的幼鸟。而野生大雁通常要8周龄后才有能力迁徙,因此,专家判断,这只幼鸟是在当地孵化的,而当地并非野生大雁的繁殖地。

同时,学者们又分析了这批遗骨中氧、碳、氮的同位素比例,并与遗址中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进行了对比,发现有少数的雁是喝本地水、吃本地食物长大的。学者们还发现,有几只雁体型大致相同,应当是圈养繁殖的结果。

经过碳14同位素测定,这批遗骨距今已有7150至6670年的历史。这就意味着,约7000年前,在如今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的一处原始村落,大雁开始了被人驯化的“鹅生”。中日学者研究认为,田螺山的发现或可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

为什么南来北往的大雁,会选择在田螺山安家落户?孙国平说,它们可能是看上了这里的“美味”。河姆渡文化有着发达的稻作农业,像田螺山遗址附近的施岙遗址,就发现了约90万平方米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这是考古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先民收割稻田,做不到颗粒归仓,也就在无意间给大雁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从而为驯雁为鹅提供了机会。它们的肉能吃,羽毛能用,会下蛋,还能当警卫,这应该是先民驯雁为鹅的初衷。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亮相日本
第九届中日韩记者交流活动在东京举办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将呈现二十四节气作品
海南研学游受日本青年欢迎:“体验感很棒”
在华外国人谈中国全国两会:中国冰雪热将带给日本怎样的合作良机
第九届中日韩记者交流活动在京启动
从书中走向现实:一位日本学者的中国戈壁科考之旅
中国人日语作文大赛获奖者访日促进中日交流
日本《中国纪行》杂志社参访福建 寻迹两地渊源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标志和吉祥物发布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接受现场督导验收
第三届链博会推介会在大阪举行
第六届“日中未来创发研讨会”在日本大阪举办
日本歌手石原崇雅接受《环球时报》专访:用音乐沟通日中文化
中国工信部与日本经济界访华代表团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新华社同日本时事社签署合作文件
中日媒体智库人文对话交流会在东京举行
中日学者撰写报告书:2024年中日关系整体向回暖方向发展
新华社将同日本共同社深化交流合作
何立峰会见日本经济界访华团时指出 中国正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鼓励日资企业在华投
功勋大熊猫“永明”离世,享年32.5岁
殷墟博物馆两件展品将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
翰墨传薪——星弘道・苏士澍日中书法艺术交流展在日本开幕
贵州水城画走进日本 邂逅多彩民族风情
贵州水城画展亮相日本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