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合作考古研究 解密“大鹅”的起源——贯通中日友好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中日友好 >> 民间合作 >> 正文
中日合作考古研究 解密“大鹅”的起源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近1400年前,唐代诗人骆宾王相传七岁咏鹅,至今脍炙人口。而由大雁驯化而来的家鹅,与我们相伴的历史更为久远。最新研究显示,在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遗址中,先民已开始驯雁为鹅。这是中日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最近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

这处为驯雁为鹅提供实证的遗址是浙江宁波余姚市的田螺山遗址。它于2001年被发现,在2004年至2014年间经历了5次发掘。它是继20世纪70年代,余姚发现著名的河姆渡遗址后,河姆渡文化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被誉为“又一个河姆渡”。2007年,当地政府在田螺山遗址兴建了展示馆,考古研究一直在持续。

田螺山遗址的早期文化层出土了232块雁类的遗骨,田螺山遗址考古队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介绍说,它们应该是先民的“厨余垃圾”,出土地层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一期,距今有7000至6500年的历史。

从2015年起,中日两国学者合作对田螺山遗址开展动物考古研究。他们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萧山博物馆、兰州大学以及日本的北海道大学、筑波大学、东京大学、金泽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运用了组织学、地球化学、生物化学和形态学等多学科手段。

通过组织学分析,学者们发现了4块幼鸟的遗骨,它们属于4至16周龄的幼鸟,其中一块更属于4至8周龄的幼鸟。而野生大雁通常要8周龄后才有能力迁徙,因此,专家判断,这只幼鸟是在当地孵化的,而当地并非野生大雁的繁殖地。

同时,学者们又分析了这批遗骨中氧、碳、氮的同位素比例,并与遗址中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进行了对比,发现有少数的雁是喝本地水、吃本地食物长大的。学者们还发现,有几只雁体型大致相同,应当是圈养繁殖的结果。

经过碳14同位素测定,这批遗骨距今已有7150至6670年的历史。这就意味着,约7000年前,在如今的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的一处原始村落,大雁开始了被人驯化的“鹅生”。中日学者研究认为,田螺山的发现或可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

为什么南来北往的大雁,会选择在田螺山安家落户?孙国平说,它们可能是看上了这里的“美味”。河姆渡文化有着发达的稻作农业,像田螺山遗址附近的施岙遗址,就发现了约90万平方米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这是考古发现的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先民收割稻田,做不到颗粒归仓,也就在无意间给大雁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从而为驯雁为鹅提供了机会。它们的肉能吃,羽毛能用,会下蛋,还能当警卫,这应该是先民驯雁为鹅的初衷。

中日友好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赵乐际会见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
日方提出希望再次租借大熊猫 中国外交部回应
“解读新时代中国——中日学者智库研讨会2025 in 大阪”举行
在川日资企业恳谈会成都召开 推动经贸合作
中日韩文化交流年 小林国雄看好盆栽传播
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代表团访问对外友协
刘建超会见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
大阪世博会四川活动周正式启动
中日民间组织举办45周年友好条约纪念活动
中日联合摄制纪录片《和平之路》,促进历史和解
中日联合举办“友好城市”论坛,深化地方合作
中日达成中小学姊妹学校共识,促进青少年交流
扬州直航大阪 瘦西湖与难波的白昼之约
李熙燮谈中日韩合作:以同舟共济精神为引领
中日韩合作不断前行 颜亮寄予厚望
中日学者联合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中日友好协会与携程推出“友好自驾游”,吸引中国游客
中日青年动漫交流营在东京开幕,吸引中国留学生
中日友好协会在青岛举办“日本文化节”,吸引中国家庭
东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中日文化周”,促进学术交流
中日友好医院与东京大学合作,推健康交流项目
中日高校动漫交流赛在东京开幕,吸引留学生
上海举办“中日茶文化节”,促进民间交流
中日友好协会举办“2025微博文化交流夜”,表彰明星贡献
北京大学与茨城县深化友好交流,吸引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