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举行
→→人民网《日本7日谈》专栏
9月29日,第十届北京-东京论坛于日本东京落下帷幕。本次会议,以“东北亚和平与中日两国的责任——通过对话克服困难”为主题,中日两国各位代表就两国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会议最后发表的《东京共识》认为:当前中日关系正处在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严峻的时刻,这是两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都不希望看到的;双方一致认为,妥善处理历史认识问题和双方围绕领土归属存在的问题,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至关重要。
由本次论坛中日双方代表对如何发展中日关系所涌现出的高度热情、以及不断迸发的真知灼见可以马上联想到的,就是现今的日本安倍内阁对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所抱的态度,尽管安倍内阁反复提议“日本对话的大门始终敞开着、要在不设任何条件的前提下举行中日两国间的首脑会晤”,但在日本右翼势力日益喧嚣的今天、乃至包括安倍本人的右翼思想与行动,安倍内阁所提议的“中日首脑会晤”到底有多少诚意,令人不禁疑窦丛生。
中日关系走到今天的僵局,是所有热心于中日友好的人士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出现今天中日关系的僵局,根本原因乃是日本右翼势力以及安倍内阁的所作所为,破坏了中日自复交后两国领导人与人民精心培育的政治互信,这种被破坏的“政治互信”已经严重偏离了中日之间四个重要政治文件的精神,有道是,破坏易,重建难,中日关系的僵局正在于此。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胜于言”;“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的古训言之谆谆,用在今天的中日关系上,就是,既然中日关系的僵局是由日本方面引发的,既然中日关系的僵局是日本方面一手造成的,那么,就应由日本最先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特别是带着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行动去破解中日之僵局。但如果这种“行动”仅仅是日本一时的“应景之作”、或者是一阵风的“虚情假意”,那么这种“行动”也不可能促成中日关系的解冻。
这种行动,重在去客观、公允地看待中国的发展。日本方面,特别是执政的安倍内阁,要以负责的心态,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不能老是以陈旧的落后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中国。须知,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20年前的晚清中国、也早已不是77年前的中国,当今的中国是全新的飞速发展的中国,是能够对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正能量的中国,中国的发展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来说,只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当日本总是以“固定的带着有色眼镜”的“冷战思维”去看待中国的发展时,得出的也必然是偏颇的、错误的处处要与中国对抗的“中国威胁论”。
这种行动,重在以“勇敢的真心”去与过去野蛮的侵略历史做一个果断的切割。日本右翼势力百般抵赖、千方辩解为过去的侵略历史开脱罪责,只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证明”日本不是一个侵略国家、日本永远是正确与辉煌的、日本的历史画卷里只有美丽、纯洁的画面。但历史永远是历史,历史是客观的、真实的、容不得后人“胡编乱造的”,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侵略历史”,其实只能是“越改越黑”。一部日本侵略历史,同时也是一部被侵略国人民血泪抗争的历史,日本右翼势力可以一时蒙蔽掉自己的双眼,但不可能蒙蔽住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眼睛;日本右翼势力可以忘却自己的不光彩的侵略历史,但所有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不可能忘却自己苦难的过去。
这种行动,重在具体、真诚、不带私心杂念地去落实,而不是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安倍已经反复地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示,要与中国领导人实现会晤,但安倍不能为了“会晤而会晤”,比会晤更重要的是,需要安倍能以真诚的心去做一些真诚的事。诸如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情,安倍及其内阁成员与执政党要员,能否做到远离靖国神社?能否做到还原历史教科书本色?如果是,一边是日本政坛要人去浩浩荡荡“拜鬼”,一边高喊要实现“中日高层会晤”;一边是日本修改涉及到侵略历史的教科书,一边是日本方面不断提议“中日回到友好关系的原点”,那么,这种“口头”与“行动”互相脱节的矛盾行为,无助于中日僵局的解冻。何时日本方面做到了真诚的行动与落实,何时中日关系的僵局也就“迎刃而解”。
这种行动,重在毫无保留地、不遮遮掩掩地、义无反顾地去推动中日友好,而不是有所保留地、有任何隐含与暗指地、或者拉拢其他外部势力以为自己助势的“留有一手”。中日要想破解僵局,乃至要想彻底地破解僵局,日本方面必须意识到,和中国搞好关系,是日本的永久外交战略,而不是说,当需要与中国友好了,就说要“改善中日关系”;当不需要与中国友好了、或者觉得中国不怎么重要了,就找出种种借口,或者人为地制造各种事端,毁掉中日友好大局,这种“实用型”“与中国友好”的论调肯定不会对破解中日僵局有任何好处的。
中日关系发展得是否顺利,不仅仅关系着中日这两个国家,而且与整个亚太地区甚至是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着密切联系,日本与中国搞僵关系,受损的只能是日本方面,日本幻想搞“价值观外交同盟”或者强化“日美同盟”以对中国施压的短视做法,更不可能对中日破解僵局带来丝毫助益,日本唯一能做的是老老实实地冷静地去思考,如何让已经成为僵局的中日关系不再僵、不再继续冷却下去。(作者庞中鹏 系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