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湖南网11月17日电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16日晚上,2006年湖南艺术节又一重头戏祁剧《目连救母》在长沙市青少年宫剧场上映。据相关人员介绍,该剧最后一次规模演出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时隔60多年,这部经抢救整理演出的传统剧目不仅吸引了广大的群众———剧场全场爆满、走廊都站满了观众,还吸引了日本东京大学戏剧方面的专家田仲一成教授专程从日本乘飞机赶来长沙观看该剧。另据悉,有澳大利亚的外国朋友正在积极争取此剧赴澳演出。
难得一见的传统戏
演出当晚,到场的观众一下子就被这部难得一见的传统剧目吸引,尤其是开场傅罗卜一家做善事的时候,一名演员上半身演闺女,下半身演父亲,同时饰演两个角色的表演让观众新奇不已,台下议论一片“他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啊?”看到傅罗卜母刘氏破誓开荤,甚至赶打僧道尼的时候,有的老年观众在台下连连摇头叹息“作孽啊”。
7天的戏浓缩为2小时
祁剧目连戏的内容十分博大,目前我们经常能在谁家办丧事时看到目连戏的一个片段,据省祁剧院院长刘登雄介绍,整部完整的目连戏演出要七天七夜,甚至还有半个月的。目前演目连戏的老一辈艺术家90%都已经作古。此次艺术节上演的祁剧《目连救母》是经过抢救整理的目连戏核心剧目《目连传》的浓缩版本,将庞大的剧目浓缩为两个多小时。对于浓缩,刘登雄的解释是,浓缩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目连戏从宋代传到今天,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我们就是尽可能的保护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将封建迷信的东西坚决摒弃。”
中国戏曲活化石
祁剧目连戏的核心剧目是《目连传》,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傅罗卜在其母刘氏违誓破解、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后,克服一切困难,不惜牺牲自己、矢志救母的故事。目连戏产生于宋代,流传至今可谓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祁剧目连戏是祁剧高腔剧目的鼻祖,是研究祁剧发生、发展、流变的形象化范本。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曾经专门组织专家在祁东、祁阳整理抢救目连戏,录制了24小时的影响资料永久保存。
□相关链接
湖南目连戏来源
虽然目连戏产生于宋代,但湖南目连戏的起源有两种版本,一说来自《劝善金科》,一说来自《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明刊本。
《劝善金科》是清代目连戏的钦定本,但在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目连传》中,却很少见到《劝善金科》的影响。据现有资料,只有辰河戏《会缘桥》中,除旦扮瘫妇扎老汉砌末外,还有一个小叔子,由娃娃丑应工,这一人物的增设与《劝善金科》相同。
湖南各剧种的后《目连》比较统一,都是采用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明刊本。这一剧本在湖南各地曾一再翻印过,现在还保存了两种不同的刻本,一是民国八年(1919年)邵阳木刻本,一是民国初年洪江木刻(因剧本残缺,具体刻年不详)。这两种刻本和《古本戏曲从刊》中的明刊影印本大致相同。 (李鹏)